老照片是最真实的回眸_普通人真人照片

时间: 2024-08-30浏览:

  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是一段充满战乱纷扰的岁月。但就在战火硝烟中,仍有一批摄影人,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历史的细节。从红军时期、长征时期、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在战火中保留下来的珍贵影像,成为了今天的人们回望那段历史最直观的资料。

  那些老照片不仅记录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也留下了无数普通人平凡的身影。照片上有战士、民兵,也有妇女、儿童,有冲锋、撤退、抢救伤员的激烈场面,也有人们在后方生产、生活的日常场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正是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为了和民族,默默地倾尽所有,甚至牺牲了生命。

  这些身影不应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模糊淡化,这也是摄影理论家司苏实编著这本《红色影像》的原因。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醒今天的人们回首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曾经担任《人民摄影报》总编辑的司苏实,退休后便跟随他的老师顾棣,研究中国解放区摄影史,并对老照片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

  一次,在画报社整理和扫描底片时,司苏实发现,资料室中仅抗战时期的底片,完好保存下来的就达到了一万多张。但在这些照片中,人们能够经常看到的却不超过400幅。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与读者见面的抗战时期摄影作品只占全部的4%。这让司苏实颇为触动。在他看来,这些“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紧密关注人类生存现实”的摄影作品,极具历史与现实价值,它们不应被尘封在故纸堆里,而是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于是,在经过长期的搜集、整理之后,司苏实终于完成了这本《红色影像》。这本书收录了从一万多张老照片中精选出来的300多张影像资料,其中有很多照片是首次出版。这些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堪称中国红色影像中的经典之作。书中照片的作者,在动荡不安的20年间,用图片影像全面而翔实地反映了中国领导的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史。

  书中摄影作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不容易。有的照片扫描自底片,有的则扫描自照片,还有的是从已有的印刷品上扫描而来的。虽然司苏实等人尽最大的力量复原图片影像,但仍有部分作品因损伤面积太大而无法修复。还有一些作品的原底片已经遗失,照片或复制底片的影像质量又不尽如人意。这些无法再现的老照片成为了司苏实心中永远的缺憾,也让他更加珍视这些经历种种磨难得以保留下来的老照片。

  “所谓红色影像,是指在中国领导的中逐步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新中国的摄影至今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影像体系。”司苏实介绍说,“中国的红色影像主要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摄影先驱沙飞明确提出摄影武器论思想并投身抗日战争实践为标志。面对民族危亡,红色影像一开始便把目标十分明确地指向唤醒民众、抵御外族侵略、实现全民族解放的战争实践中,十分明确地将相机当作一种特殊的武器来使用,因此与西方同行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作为珍贵的史料,这些红色影像早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比如,在长征时期,虽然条件极为困难,但仍有少量照片留存。将领就在长征途中拍摄了不少照片,包括战场、俘虏群和战利品等,更多的是为战友们拍摄的生活照。”司苏实说,“自己非常珍爱这些照片,把它们贴到日记中。在红军大学学期间,经做工作,把日记本借给了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长征的描写,许多得力于的日记,当然也离不开里面的那些影像资料。”

  在搜集和整理这些红色影像的过程中,司苏实也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不少考证工作。他将这些背后的故事和考证结果附在照片旁,让读者对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有更多认识。

  比如,书中收录了一幅沙飞拍摄于1940年冬天的照片《北岳区反扫荡战斗》,照片捕捉到了战场上一名战士倒地的瞬间。司苏实认真查看后发现,这名士兵不是被绊倒,也不是崴了脚。

  “右肩向后闪这种动作,只有右肩从前面受到强烈冲击时才可能出现。同一个场景,沙飞还拍摄了另外一幅作品,以此参照更能说明问题。第二幅画面的机位比第一幅靠得更近,说明沙飞在拍摄时正在向前运动。后面的战士在第二幅画面中稍向后靠,意味着他看到前面战士倒下,下意识地减慢了脚步。两幅画面比较,可以看出整个阵容都在向前运动。”司苏实解释说,“如果这样的判断不错,说明这是沙飞在战斗现场拍摄的两幅极为珍贵的士兵在冲锋时中弹倒下的镜头。”

  司苏实曾经就这两张照片与美国同行探讨,那位朝鲜战争中的老兵怀疑照片是训练:“看枪头,有一个小突起,那应是枪塞,是训练时为防止尘土进入枪膛用的。”后来,司苏实向老师顾棣咨询。顾棣坚定地说:“八路军哪有枪塞?日本人三八大杆也没有枪塞。我们也知道枪膛进土会有问题,不过找团废纸,顶多从棉袄上扯点棉花塞住。”

  “后来,我又认真观察那两个突起,后面的是刺刀手柄,前面的是准星。这两幅作品已经引起不少中外同行的重视,因为这是目前看到的唯一一件士兵在冲锋时中弹倒下的现场画面。”司苏实说。

  在司苏实看来,这些照片在摄影专业上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更具价值的是,它们曾在战争中鼓舞了苦难中的人们,也把这种感染力留给了后人。

  “沙飞此前拍摄过《战斗在古长城》这种充满浪漫激情的作品,但在他正式参加八路军之后,却很少再拍。在随后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再介意所谓构图是否得当,而是着力增强照片的耐读性和感染力。”司苏实举例说,“比如,在一幅《给参军青年家属发馒头》的照片中,他所展现的参军场面与发馒头的褒奖形式,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看到八路军和老百姓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是如何互相鼓舞、互相支持、投入抗战的。在那一刻,照片真正变成了一种远远超过枪炮的斗争武器。”

  “老照片是对历史面貌最真实的回眸,是对事件原貌最朴素的再现,是对时代变迁最自然的温故。”为本书撰写序言的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表示,“如今,当年英勇奋斗的那一代都作古。对于今天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来说,那场改变祖国面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已是那样遥远。但通过重温影像资料,人们仿佛能身临其境,回到了昔日的烽火年代。”

  在徐焰看来,在当下的时代,各种拍摄手段到处可用,绚丽多彩的图像终日环绕在人们身边,但那些黑白老照片的魅力却不会减弱。“尤其是那些纪实性的摄影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更会显现出历史价值。任何一个强调民族精神的都重视历史教育,中老年人通过温故知新更能认清社会的正确导向,青少年通过继承光荣可以树立人生信仰,军人则要从当年的英勇奋斗中汲取尚武精神和荣誉感。今后,那些历史老照片还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