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近期,看到了郑强教授多次在采访中提及教育的本质,他说,教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当大富翁,成为人上人,他强调体育、艺术、人文对我们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体质和精神层面的培养。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个耳熟能详的放羊娃的故事吗?放羊娃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放羊、娶媳妇、生娃的不断循环。在教育没法完全普及的情况下,人们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生活,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单一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功利性的目的却在无形中埋没了许多的人才。当今社会,家庭的期望大多也是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进而有个好工作,至于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向上学呢?大部分的答案也是如此。
可是,这真的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在2021年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培养对家庭、社会和有价值的人。首先是通过学知识养成美好的品德,进而培育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最终为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进入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认识除家庭以外更多的人和事,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地了解世界。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是满怀好奇心的,而不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加班加点地做着写不完的作业。这样只会导致孩子还没开始了解世界便放弃了对世界的好奇心,所谓的兴趣和特长自然也就被抹杀殆尽了。在“双减”政策的严格落实之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烹饪课、劳作课等实践类课程进入了各个年级,孩子们也终于知道了土豆原来不长在树上,知道了原来烹饪也很有意思。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孩子开始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以及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再把“赚钱”视为唯一目标。
但是之前,当我们问到一些孩子长大后要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孩子流露出来的更多是迷茫,回答大多是“赚钱”、“坐办公室”等等。由此可见,孩子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而开办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传承优良品德,进而为社会和培养出有能力的、多方位的建设人才。哪怕最后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几乎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孩子因为学业产生心理问题,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甚至本该学玩耍的年纪学会了打架斗殴、进行校园霸凌等等,大量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还引发了恶劣的社会案件。这些情况的发生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我们是想培养健全的人,他应该是温暖而善良、真诚且有爱、明是非、知荣辱的,而不是霸凌者、犯罪者甚至是黑社会分子。
传统教育之下,唯分数论的观念导致校园里的孩子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批人循规蹈矩地完成着学业目标、一批人肆意妄为地挥霍人生,但是本质却都是偏离了为人的本质,即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所以,这样的教育势必应该改革,如果再对传统教育观念置之不理,那么结果就是社会形成尊崇金钱、名利的风气,而忽视了为人本有的良善、正义和锄强扶弱的优良美德,长此以往,这将导致社会进步和发展面临着无人可用、无人敢用的严重后果。
育人先育德,育才先育人,这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本该有的目的。如今,在“双减”政策的持续发力之下,教育的本来目的也逐渐回归,德智体美劳育的协调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业生活,更加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体魄和正确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全方位的成长。良好品德的养成使得孩子能够保持善良心性,不因社会环境而违背良知和律法;良好品德促使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人格健全、心灵美好、三观正确的人。只有先培养出了“人”,我们才能期望孩子最终可以成长为“才”,而优秀的人才则是社会进步的引路人,也是建设的顶梁柱。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孩子为金钱、为名利,为成为人上人而去接受教育。偏离育德、育人、育才的目的是无法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也无法培养出建设所需的人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教育一定也必须回归本位。只有把育人育才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个人才能与社会和实现协调发展。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