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活态传承”的“清流样板”三明清流

时间: 2024-09-11浏览:

  作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县份之一,清流县是客家文化的沃土,境内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客家祖山——灵台山,更有包括长校十番锣鼓、李家五经魁、长校打锡工艺、长校拔龙等在内的各类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近年来,清流县以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为契机,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积极构建“以客家祖山文化为品牌,以客家古村乡愁文化为基础,以苏区红色文化为亮点,以自然生态文化为底色”的客家文化生态体系,为持续推动客家文化“活态传承”书写了“清流样板”。

  7月21日,“两岸‘长’相约,果‘乡’骑行乐”暨长校镇第八届水果采摘节系列活动在长校镇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客家大鼓、十番锣鼓、客家童谣、长校拔龙、客家蓝衫等一系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除了特色水果采摘外,圩日文化集市、“客家祖山祈福中国”健步行、“灵台山杯”山地休闲骑游活动以及客家非遗美食宴等一系列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活动也吸引了众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清流乡贤、海峡两岸企业家和骑行爱好者参与。

  据了解,作为千年客家古镇,长校镇历史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位于镇东侧的灵台山是客家人被誉为客家人的圣山,自古便有“不进灵台门,不是客家人”之说。据记载,隋唐以来,便有中原汉人陆续迁入灵台山周边地域,此后又有一批批客家人从此地往外迁播,灵台山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摇篮区、中转站、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的聚居地。

  在创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过程中,清流县充分发挥客家祖山的聚集效应,除了依托灵台山先后举办了包括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灵台朝觐”活动、水果采摘节、山地跑步赛、自行车骑行赛、房车露营在内的各类活动外,为了给海内外客家人搭建一个寻根问祖、交流合作的平台,清流县还在长校镇创建了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和客家文化博物馆。

  位于长校镇沙坪村的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园区以客家历史文化和清流人文景观为主线,规划建设了客家文化展示区、客家朝圣区、客家文化博物馆、游客综合服务区。

  小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作为客家人他自幼对客家文化俗特别好奇,在客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熟悉的客家蓝衫和婚嫁场景,小曲惊喜地跟同学说,这些跟我小的时候在老家看到的一模一样。在他看来,作为客家人通过馆内的展示和陈列,不仅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而通过系统陈列的方式将客家人特有的婚丧嫁娶等俗集中展示出来,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为了让客家文化深入人心,长校镇还依托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客家文化博物馆2处客家文化现场教学点,与县委校、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千年博采——感悟长校客家文化”研学、教学活动,发挥老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先后为4000余名校学员、中学学生讲解客家文化。

  清流县地处三明市西部,全县地势自东、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倾斜,形成以低山为主的丘陵山地地貌,境内河流密布,森林覆盖率达78.71%。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清流的农旅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营造有利于保护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环境,清流县以创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将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特色农旅产业,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守住客家乡愁开辟了广阔空间。

  距离清流县城16公里的嵩口镇是县内有名的“鱼米之乡”,该镇沧龙村是“清流溪鱼”的发源地,沧龙溪鱼因肉质细嫩、味美鲜甜著称。为了推动沧龙溪鱼有序发展,当地成立了专业的渔业合作社,通过对育苗、养殖等全流程的统一管理,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有效提高了溪鱼的质量和产量。在大力发展渔业的过程中,沧龙村还发挥水乡优势,利用靠山沿河的自然乡村景观打造集生态、休闲、垂钓、观光、民宿为一体的水乡渔村项目,原本闲置的荒地如今成了游客们的乐园。

  走进水乡渔村,一眼望不到头的花海和绿树环绕的鱼塘,前来观光的游客在花海边拍照打卡,不远处的渔家餐厅里食客们正在享用着美味的溪鱼……沧龙村支部魏泰瑜告诉采访人员,水乡渔村项目不仅带动了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源源不断的游客也带动了沧龙溪鱼的销量。

  除了美味的溪鱼和清新的水乡风光外,客家特色的乡村民宿和客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一个原因。从泉州驱车前来的李先生告诉采访人员,自己虽然不是客家人,但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美食很感兴趣,趁着假期带家人到此游玩,行走在这景色怡人的水乡渔村,吃着地道的客家美食,住着由客家民居改建的民宿,更能体会客家文化中的厚重底蕴。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