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田邂逅“美人”,你不知道的三明特产
在三明市大田县,答案有些特殊:“美人”,是一种茶。而在当地茶农看来,“美人”不仅是茶名,也是一种制茶工艺。
尽管与茶的缘分可追溯到古代,但历史上大田并不以茶闻名,直到26年前,闽台两位同胞携手,将美人茶的制作工艺带到闽中。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优,26年来,“美人”与大田的邂逅,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故事……
深秋夜微凉,坐在自营茶店里,喝着新茶,已是古稀之年的邓国光打开了话匣子:“在大田栽种的新枞做了3600斤左右美人茶,10月底还会再采摘一批,预计还能做几百斤干茶……”
邓国光来自台湾苗栗,2000年,他到福建租地种茶做茶,生产的茶叶,是当时在大陆还鲜为人知的东方美人茶。
东方美人茶原产于台湾,又名膨风茶、白毫乌龙茶,手工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一叶的嫩茶,经萎凋、凉青、做青、发酵、杀青、回润、揉捻、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许多茶树品种可用于制作美人茶,最适宜的三种,当是青心大冇(mǎo)、金萱与软枝乌龙。
邓国光先后在安溪、清流设立生产基地,2021年,他的创业版图扩展至大田。
吸引邓国光的,除了县领导抛来的橄榄枝和当地的优惠政策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美人茶经过多年发展已成气候。”
宝岛“美人”,何以跨越山海“定居”大田并“繁衍”壮大?这,不得不提已故台商彭宝法。
彭宝法比邓国光更早来闽,20世纪90年代,他在福建认识了同为茶商的泉州人李志忠。多年后,谈起这段合作经历,李志忠仍记忆犹新:当年,他通过彭宝法得知,美人茶在台湾比较受欢迎,但是产量低,需求缺口大,于是在对方鼓励下试做美人茶。
试做成功后,李志忠与彭宝法一度在沙县、德化开办茶厂,随着产量的提高,他们开始寻找新的种植地。1998年,三明市与大田县的招商引资,将二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大田。经过一番考察和试验后,他们发现,大田山高水甜,做出的茶好喝耐冲泡,便在大田县屏山乡租赁2400亩土地,种上适制美人茶的茶树。
1999年初,彭宝法联合其他台商,在屏山乡创办了大田第一家台资茶企——福建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方广”),并于当年用其他品种的茶树率先做起了美人茶。
高山上,野草肆意生长,半山腰,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屏山乡有机生态茶园。“在茶叶采摘前,这些草都不用处理。”大方广总经理春说。
走进大方广茶厂,宽敞的茶青晾晒场映入眼帘,厂房内,是先进的炒茶机、烘干机、包揉机等。与当年相比,大方广的制茶设备焕然一新,厂区环境也有了明显变化。
改变的不只是硬件设施,还有茶厂的经营者——李志忠之子春、彭宝法之子彭安源,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掌管企业。
春生于1988年,2006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到北京、哈尔滨,在大方广旗下的茶叶店做销售,2013年起参与大方广的茶厂管理事务。
因为父辈的关系,彭安源与春早在少年时代就相识。比春小3岁的彭安源2012年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后,彭安源就一直与茶叶打交道,既频繁往返于闽台两地,也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参加茶叶文化交流及展览。
2018年起,彭安源定居福建。因为美人茶,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成为三明女婿。今年10月8日,他又在福建迎来了自己的下一代。
“我见证并经历了大陆高速发展,也早已惯了在福建的生活。”回首来时路,彭安源深有感触地说,他因工作和生活需要经常跨城流动,每年也至少有一次跨越台海的旅行,得益于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的成效,以台商身份出行越来越方便。
因美人茶,越来越多的台胞到访大田。2004年开始,大方广每年都邀请台湾的制茶能手到大田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斗茶会等交流活动,帮助大田茶农做好美人茶。
“美人茶源于台湾,在大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这也是两岸融合的一种体现。”彭安源希望,大田的美人茶产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助力更多农民致富。
此前,大田茶农春做绿茶与红茶,秋做铁观音,夏季,则是茶农的闲季——高温时节并不适合制作茶叶。“美人”落户大田后,他们在夏天也忙起来了。
原来,好的美人茶需要与一种虫子相互成就。虫为小绿叶蝉,细小如蚁,通体绿色,喜食茶树嫩叶中的汁液,被其叮咬过的芽叶会本能地开启防御机制,在伤口处分泌出一种物质。被小绿叶蝉刺吸的茶青,用美人茶工艺制作后有着特殊的味道,人们称其为“果香蜜味”。这也是为何大方广的茶园里茶草共生——留着草方便虫子栖息。
小绿叶蝉的叮咬程度越高,做出来的茶叶果香蜜味越浓,于是,美人茶“人做一半,虫做一半”的说法广为流传。夏季是小绿叶蝉活跃期,因此也成为美人茶的采摘旺季。一般情况下,美人茶的采摘期可从春末持续到秋季。
大田县屏山乡屏山村村民郭守郡拥有超过20年的制茶经验,这两年年均制作美人茶1000多斤,销售收入数十万元,在厦门和大田县城都开了茶叶店。去年,他给自家楼房加装了阳光房和货梯,添置了制茶设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忙忙碌碌,红红火火。
大田县吴山镇茶农李家宝比郭守郡更早接触美人茶,产销量也更多——去年做了两三千斤干茶,今年的数量达到了五六千斤。他不仅潜心研究茶园管理和制茶工艺,摸索出好经验,还善找客户懂营销,卖得好的茶叶按斤算价格超万元。
大田人吴开增出生于1985年,2007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闽南闯荡四五年。为方便照顾家人,2012年他回到家乡卖茶。如今,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拥有自己的电商公司,还与朋友开设了美人茶生产基地,年销售额200万元左右,其中美人茶的销售占比约为30%。
与吴开增不同,出生于1987年的陈春梅在学生时代就与茶打交道。其父是一名茶农,她则是茶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1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6年,眼看着父亲年纪渐大,家庭小作坊的制茶模式难以为继,她毅然从上海返乡创业。
成立公司,注册品牌,种、产、销全部涉及,用所学知识指导管理与生产,年营业额数百万元,平时还能接两个孩子放学……陈春梅实现了事业与生活两不误。她为自己搭上了美人茶大发展的顺风车感到庆幸:“工作都是为了生活,很幸运能拥有如今这样的状态。”
这是大田打响美人茶品牌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夏,大田茶界人士还赶赴厦门,参加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美人茶文化交流活动。
大田现有茶园9.95万亩,29.6万常住人口中,约10万人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其中,适制美人茶面积共有7万亩,年产量近5000吨,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美人茶产量。
大田的从业者对这个问题表达着同一共识:美人茶要从“深闺”走向世界,既要靠品质,也要靠品牌。有茶农更是直言:一种茶叶的销售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名度。
福建是茶叶大省,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岩茶。闽中的大田美人茶作为后起之秀,虽然已小有名气,但尚未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品牌崛起之路任重道远。
事实上,大田的茶产业发展路径,曾是多种茶叶品种共同发力,打造的也是高山茶品牌。集中发展美人茶、主打美人茶品牌也是这几年才明晰的方向。
2021年,大田荣获“中国美人茶之乡”称号。去年,大田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大田县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方案将“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列为工作任务第一条,并对品牌建设专门作出部署。
“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大田县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汉良见证了大田“美人”的孕育与成长,他坦言,尽管前途一片光明,但要把大田美人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尚有许多事情要做。今年9月,他赴第65届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考察发现,美人茶与美容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由此得到启发——除了扩大宣传,还应创新营销手段,尝试跨界融合。
大田县委吴茂生介绍,近年来,大田把美人茶列入县里的主导产业之一,借力沪明对口合作、与安溪友好协作对口帮扶的优势和条件,培育龙头企业,开展一系列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大田美人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茶乡百姓增收致富,如今大田美人茶已成为两岸融合的纽带、乡村振兴的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品牌。
展望未来,吴茂生表示,大田县委、县政府还将持续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促进美人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茶农提升茶叶品质,突出美人茶的生态特色,讲好美人茶的故事,让更多人想到大田就想到美人茶,想到美人茶就想到大田。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