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美食介绍听!春天的回响!三明市牢记嘱

时间: 2025-04-21浏览:

  我们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聚焦“林改四问”,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拓宽“引资入林”通道,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城乡一体、防治并重、体卫融合、医养结合,推动医改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努力形成更多具有三明辨识度的医改成果;

  我们加快推动沙县小吃产业朝着“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提升,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小吃产业,走出了一条“顶层引领、政主导、人民主体、富民强区”的小吃产业发展之路;

  我们认真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用心用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焕发新风采,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

  铭记关怀、感恩奋进。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的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凝心聚力交出一份日新月异的发展答卷。

  3月20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在沪明两地同步落槌——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

  将三明的好空气卖到上海,这已不是第一次。2023年全国生态日活动现场,三明林业碳票首次实现向上海地区销售。两年来,沪明两地开展林业碳票交易6笔,总金额51.3万元,达3.4万吨碳减排当量。

  2021年3月,在三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二字之变,是三明矢志深化林改的一个缩影。作为福建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中心于2022年挂牌运营。2024年6月,市投资集团出资组建“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双驾马车驱动之下,三明融入全国要素交易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中心已实现林权挂牌交易5498宗,总体成交率75%,成交金额达27亿元,综合溢价率15.5%,累计为市场主体增值、节约资金2.7亿元。

  林业碳票出山入海,社会资本进山入林。聚焦服务“双碳”目标,我市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不断拓宽“碳汇+”应用场景,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

  围绕“一块地”、聚焦“一棵树”、着眼“一片板”的全链服务,正加快推动三明林业资源高效转化。过去几年间,包括林票、林业碳票在内的6项三明首创做法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碳票”变“钞票”案例在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三明林改被林草局点赞为林改“高产试验田”。

  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23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印发以来,中国林科院同步启动六大技术集成示范,围绕三明林改在人工林提质增效、林下经济高效栽培、碳票交易等领域的核心需求,组建由首席科学家领衔、青年科技骨干为主力的科技服务团队,通过“蹲点式”技术攻关,从六大方向开展集成创新,破解林改难题,为三明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林改惠民,这茫茫林海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我市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推进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竹产业布局,盘活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林产工业欣欣向荣,林下经济“流金淌银”,森林康养蒸蒸日上……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

  林基灶是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的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基层健康“守门人”。如今,他的日常工作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定期打电话通知在册的夏茂及周边乡镇的慢性肾病患者,按时到卫生院做血透。

  周期性的血液透析,维系着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此前,沙县区仅在区总医院建有血液透析中心,最远的患者跑一趟县城,要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患者最多的时候,透析中心39台机器从早到晚全开,还是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如何更好地满足基层百姓就医需求?2023年8月,沙县区筹措300多万元资金购买设备,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在夏茂镇率先建立起全市第一个乡镇血透中心,进一步推动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同时,根据三明医保重大疾病报销政策,在夏茂分院这样的一级医院做一次透析,医保报销后患者自己只要承担不到1元钱。

  这一惠民举措是我市全力构建健康管理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生动注脚。多年来,我市在组建总医院(医联体)的基础上,以总医院(医共体)为载体,不断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守护群众健康的防护网络。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我市始终牢记重要嘱托,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医改,全方位守护群众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全力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确保健康有人管外,还从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群众健康有人愿意管、管得好、管到位。

  我市将医保基金按县域、按人头、按年度打包给总医院,建立“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力推动公立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在引导医疗行为转变中的“指挥棒”作用,在全市公立医院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基本年薪为主,绩效年薪为辅,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度,实现价值取向和行为与群众健康需求同向而行。

  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支持下,我市找准比较优势,坚持双向赋能,主动谋划对接,在推动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开展对口合作上持续发力。如今,三明市相关医院与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共建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与仁济医院、岳阳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得益于区域医疗协作的推进,三明市目前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19项,其中2个项目填补福建省空白,2个级、20个省级、6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

  推动实现全过程健康服务,我市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让医院从单纯的疾病诊断治疗转变成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疾病与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目前,全市12家总医院共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1420名,12家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均通过初级评审并挂牌运营。

  走进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一款款标准化沙县小吃酱料下线装车,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日本东京新宿区高田马场沙县小吃店里,食客畅吃畅谈,美味在唇齿间绽放;沙县区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春遇俞邦‖”千人宴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游客品小吃、赏春景……

  3月23日,沙县区俞邦村举办“春日交响 俞邦印象”主题活动,深受游客欢迎。(俞和江 摄)

  “国民小吃”,产业富民领风骚。我市牢记重要嘱托,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沙县小吃产业,推动小吃产业朝“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方向转型提升,引导小吃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月11日,沙县小吃集团南京公司运营中心揭牌,进一步延伸了沙县小吃网格化服务触角,推动当地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和品牌提升。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民小吃”,近年来,我市立足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沙县小吃集团总公司,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实行“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开设小吃店、旗舰店,奋力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为做大小吃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我市在沙县区打造了1600亩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以沙县小吃酱料、健康膳食为重点,引进小吃产业关联企业26家,完成39种口味“沙县酱”及花生酱凤梨酥等方便食品研发,新增烧麦、蒸饺等30条沙县小吃预包装产品生产线,部分产品出口英国、法国、日本等和地区。

  在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醉有才生产基地,复合型酱料源源不断从生产流水线种规格的复合型酱料产品,是一家覆盖一二三产的沙县小吃转型升级的代表。目前,这家公司每天产出5吨复合酱料,发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一二三产聚链成群。针对沙县小吃原辅料需求,沙县区建设药膳食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林下种植基地3万亩,研发种植紫红人参、人参何首乌等台湾特色中药材100亩。从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到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沙县小吃推动当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

  国际化,是沙县小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我市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沙县小吃”商标国际注册工作,举办葡萄牙、韩国、日本、法国等和地区沙县小吃推介活动,开展海外沙县小吃技术及综合素质培训等,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去年12月7日,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如期而至,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寻味而来。这场盛会自1997年开始从未间断,已连续举办28届。活动突出海峡两岸美食文化交流主线,共开展文体、美食、政务三大类活动27个项目,推动小吃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沙县区经济发展活力,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如今遍布全国近9万家门店,辐射全球79个和地区,带动30余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超过550亿元,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富民特色产业,也成为展示中国美食文化的亮丽名片。

  仲春时节,走进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里烟火气扑面而来。家家户户把餐台推到店门外,用最地道的美食迎接八方来客。这个以“沙县小吃第一村”闻名的村落,用自己的华丽转身,为我市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注脚。

  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重要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五大振兴”,聚力先行示范,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铺展成绿色海洋;在宁化,智能化加工设备将优质稻谷转化为高端礼品米;在大田,片片茶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不仅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我市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抢抓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沙县小吃、生态茶、水稻制种、文旅康养等特色富民产业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实“土特产”文章,打造“绿都明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三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守牢绿水青山底色,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盖洋溪,古称“柳里河”,是明溪县盖洋镇最大的河流。沿着溪边漫步,宛如置身一幅生态画卷之中。曾几何时,盖洋溪也遭受过严重污染。2017年,我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盖洋溪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随着治理行动的持续推进,盖洋溪不仅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当地还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赏景、观鸟,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的日益改善,也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立足“城要像城、村要像村”,聚焦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我市持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村改厕等治理。

  2024年,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完成投资32.14亿元,新改建乡镇生活污水管网187.9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0公里,新改建农村户厕911户。一系列举措,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更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我市进一步挖掘、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遗址遗迹保护建设提质工程,传承弘扬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戏曲、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去年8月2日,在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两岸青年营地内,首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正式开幕。活动以“二十万年古与今 两岸青年地景创作”为主题,邀请两岸学者专家和两岸16所高校的大学生共130余人参加。两岸文化的交流碰撞,为乡村文化繁荣赋予了更加充分的想象力。

  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我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闽台乡建乡创,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振兴新路。

  殷殷嘱托犹在耳,踔厉奋发正当时。站在新起点,让我们以更昂扬的精神、更务实的作风,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乘势而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明新篇章。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