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特产百年红粬酿传奇 大田粬香飘万里
在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三明,说到酒自然少不了红粬。素有“红粬制作技艺之乡”的三明大田县建忠村,依旧用古法制作红粬,传承这飘荡了数百年的酒香。在当地,红粬又称“
在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三明,说到酒自然少不了红粬。素有“红粬制作技艺之乡”的三明大田县建忠村,依旧用古法制作红粬,传承这飘荡了数百年的酒香。
在当地,红粬又称“宫边红粬”。宫边是吴氏先祖南迁的落脚之地,相传,宫边古法制粬技艺是吴氏先祖从南宋宫廷酿酒坊习得,后因流落至大田,取宫边名寄怀。此技艺大约有700余年的传承历史,口授心传,代代相延,吴氏迄今依旧遵循祖训:传宗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担任指导单位,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沙县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协办,沙县文体和旅游局承办。本次活动将持续至6月30日,还有众多非遗美食等着大家。
大田红粬古法制作技艺沿袭700多年历史,顺应自然,是凝聚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学术、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在三明大田建忠村,红粬是乌衣、黄衣、红衣红粬制备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做红粬,先要有粬窑。建忠村的红粬窑是目前福建乃至全国最大的古粬窑群,300多座古粬窑中,百年以上的有120座,最久远的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些古粬窑均为建忠村吴氏祖辈所建,不少仍在使用。
这一个个朴素的洞窟中,隐隐飘来的香气告知着众人它的不平凡。而且这些粬窑都选择在排水便捷、土层厚实处,依山开挖,为了保温,洞口外小内大。古粬窑背靠大片风水林,温度、湿度得天独厚,恰巧还全是红土壤,特别保温。可以说,建忠村的好红粬,独特的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好的红粬做出的酒芬芳扑鼻,让人口舌生津。而大田红粬之所以好,是因为制作方法古朴而神秘,顺应自然,不同季节操作各异。
如果细细来分,红粬制作大约要经15道工序,单单是密封发酵就需要七天的时间,概括而言,大约需要四个主要步骤。
蒸米清洗大米后,用竹漏勺打一大勺到木甑子里,大火猛蒸20分钟,待糯米呈透明状熟了,往木甑子里再加一漏勺继续蒸。如此这般,蒸满一甑子再一甑子。
撒粬蒸好的糯米饭倒在大竹匾上摊开,等凉了撒上红粬,搅拌均匀,再放入准备好的大坛子里,加入水。
入窖拌好的米饭放入箩筐,堆放在窑洞里,窖内温度须随着窖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窖温全凭经验掌控,秋冬温度不够,有时还须生火提温。粬料每天早中晚3次翻拌、撒水雾,一般需耗时6-8天,直到粬料变红为止,最后拿出来晒干,如此历经15道工序,耗时150个小时,才能完成红粬的制作。
制作红粬的过程,需要绝对的耐心和匠心。目前建忠制粬老师傅之多全国少有,那些制粬老师傅,他们对粬的热爱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世代珍惜、代代相传。
我们也相信,这些制粬老师傅会把保护的责任肩负起来,把建忠红粬的未来担当起来,积极传承后人,让古老技艺代代传承。
近年来,建设红粬制造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仅建忠村,年大米用量350多万斤,年出产红粬200多万斤。
在此基础上,农户自创“宫边红”“富贵三宝”等多个黄酒品牌已也逐渐打开销路,红粬及其延伸产品产销三明、南平、泉州等省内地区及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年产值1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可观、美誉度高。
传承数百年的红粬产业为建忠村的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红粬制作技艺目前已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忠村正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契机,发展“红粬产业+乡村旅游”。如今,一座“中国酒曲时光小镇”在建忠村拔地而起,这是全国首个集研发生产交易为一体红粬文化研究中心。
为了做大做强红粬红酒产业,建忠村的红粬酒厂和农家乐也已完成主体建设。另外,建忠村还完成了对12个粬窑进行门面改造,铺设2公里粬窑路,在宫边小区文化墙绘制“酒粬文化长廊”,逐步逐项推进红粬特色文化小镇建设。
依托红粬文化产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让粬酒飘香万家!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