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三明沙县:郑湖板鸭“走红史”202
东南网1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刘惠萍)临近腊月,驱车进入三明市沙县区郑湖乡界,一阵熏烤板鸭的香味随风入鼻,家家户户开始制作、晾晒板鸭。
沙县制作板鸭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名相李纲谪居沙县时,将沙县板鸭誉为“禽肉之上品”。郑湖乡是沙县板鸭的发源地,尤以杜坑村最为出名。每年立冬后,是杜坑村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家家户户忙着赶制板鸭。
村民胡安深是板鸭大户,制作板鸭20多年,最初是自己吃,因工艺好,渐渐做成了生意。
今年由于气候影响,制作板鸭的时间有所推迟,近几天气候适宜,他和妻子正加班加点忙着赶制,为春节销售旺季做准备。每年冬季,胡安深通常要腌晒了2000余只板鸭,纯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为了让腌制好的板鸭晾晒更加充分,胡安深正忙着用竹条将杀好的鸭子逐一撑开。“坚持传统的‘三晒三烤’工艺,我们的板鸭做出来都是供不应求,做多少卖多少。”胡安深一边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一边麻利地晾晒鸭子。
郑湖板鸭的制作工艺,至今仍以周朝腊味的古法为基础。上乘的板鸭选用放养的半番鸭或者江西鸭,仔细清洗之后涂调料腌制一晚。次日,将腌好的板鸭撑开成平板状晾晒三五天,取下烘烤,然后再晾晒。如此反复三次,一只正宗的郑湖板鸭才完成。经过近20天的“三烤三晒”后做成的板鸭肉质紧实,越嚼越香,且便于存放,保质期长。
传统工艺制作板鸭可是个体力活。每到要制作板鸭的日子,清晨四五点,胡安深夫妻俩就要起床宰杀鸭子,每批次近200只鸭子光拔毛就要花费数个小时。
纯手工制作靠天吃饭,要求农户随机应变。气温低就要多晾晒几天脱干水分再进行烘烤,气温一回升就要减少晾晒时间,否则容易长虫。“有人嫌麻烦,一次性晒个够,担心长虫,就加入大量的盐,这样做出的板鸭不仅口感差,对健康也不好。”胡安深说道。
为了保证板鸭每一个部位都入味,胡安深放弃省事的浸泡,坚持用手涂抹调料,代价是手经常被辣椒灼伤。烘烤过程也有很大讲究,以米糠、茶籽壳、竹炭等为燃料,火力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让板鸭熏上独有的米香味。有时天气不好,必须抢时间烤完所有的鸭子,眼睛长时间受烟熏导致刺痛流泪。
这几年,为了提高产量,胡安深陆续添置了一些电气化设备,供电部门对线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帮助他在作坊里建起了冷库,今年他计划再添置一套抽湿设备,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将天气影响降到最低,进一步提升板鸭的品质。
板鸭做出大产业。如今,杜坑村近百户常住居民中,有三分之一居民制作板鸭出售,每只板鸭售价80元左右。每年有近10万只板鸭从杜坑村“飞”往全国各地餐桌,年产值可达700多万元。
“有的村民这两个月会专程回来制作板鸭,通过板鸭,村里每个家庭能增收近5万元。”杜坑村党支部书记胡定煊见证了板鸭的“走红”历史。“以前我们挑着板鸭去县城卖,现在都是早早客户就上门来订走了。要是年前几天来村里,你就是有钱可能也买不到板鸭了,早就被订光啦!”
杜坑板鸭是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缩影之一。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板鸭经济”的目标,针对板鸭产业发展中家庭作坊经营粗放、缺资金等突出问题,郑湖乡着力实施板鸭产业提升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垚香胡记、味香农家等板鸭加工厂9家以及手工作坊若干家,通过日常规范引导,改变板鸭产品结构单一现状,助推板鸭从传统“裸鸭”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同时成立郑湖板鸭协会,为板鸭生产大户提供信贷资金担保等服务,助力传统家庭作坊提档升级;此外,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总投资260万元的郑湖乡板鸭展销一体化综合中心的一期项目,为提升产品档次和知名度打牢基础。
曾经,板鸭还只是属于郑湖乡人舌尖上的“乡愁”。而现在,则成了这里乡村振兴的“利器”。据统计,目前全乡每年可加工制作板鸭约100万只,年产值约7000万元,小板鸭谱写产业兴旺促振兴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