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喜欢看她们站上领奖台啊-女生激励自己
第一张,是 1936 年,林徽因在山东滋阳(今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寺塔做测绘。
照片里的林徽因很沉静,但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感。我看到一些女生用这张褪色的照片做头像,激励自己。
5 月 18 日,林徽因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年份为 “1927”。
1924 年秋,林徽因入学宾大,但因为宾大建筑系拒收女生,所以尽管林徽因修完了全部课程,还在高年级时当上了建筑系的助教,仍然无法获得学位。
照片拍下的,不是谁的妻子林徽因,不是“民国名媛”林徽因,不是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林徽因。
我想,100 年间,有许多像林徽因这样的女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沉心钻研,决心走一条孤独的、少有女性走的“窄路”。
今天(5 月 30 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节日里,我想向你介绍这样一群人:
在新闻里,她们被称为“科研女性”“女科学家”。她们从事着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充满勇气和决心。
像一块“玻璃天花板”,透明,无形,在不知不觉中遮蔽了她们在专业领域的表现。
我想起海蒂·拉玛,无线电跳频技术的发明者。她是“Wi-Fi 之母”,我们现在能用手机上网,多亏了她。
但人们只记得她另一个身份——好莱坞女演员,参演了 25 部米高梅的电影作品,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她拥有智识和专业技术,但在战争期间发挥的作用,却是举办巡回义演,卖出自己的“吻”帮政府推销债券。
更遗憾的是,如果有人统计这些科研女性成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话,答案会是无数声:
她的研究成果“CRISPR”被认为是生物学界的奇迹,自此人类可以像用电脑编辑文档一样改变生物的 DNA,为治愈癌症等严重疾病带来无限希望。
她被称作“东方的居里夫人”。作为奥本海默的学生之一,她以外籍女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到的“曼哈顿计划”,攻克了研制难题。
她有志气。1936 年独自前往异国他乡攻读物理学博士,她站在旧金山街头对自己说,“我会在这里成功的。”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跟同为物理学者的袁家骝相识结婚。婚礼上她公开声明:“我希望被称作吴教授,而不是袁夫人。”
我还记得玛丽·安宁,一位英国早期的古生物学家。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就是她发现的。
但她的闪耀在当时并没有被看见,被记住。科学聚会不邀请她,她的名字没有被记入当地的地理学会,甚至连她的出生地都没有特别纪念过她。
我想起张弥曼,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 70 岁时仍会为了研究彻夜通宵扫描标本;为了制作化石磨片,10 根手指只剩一两根还有指纹,其他全被磨掉。
她不叫苦,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尚能西”。把对科研和专业的热情倾注其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她在生完孩子几个月后就给女儿断奶,毅然前往瑞士完成一项多年前就感兴趣的土壤研究。经过一个月不眠不休的实验,成果终于完成,她却接到噩耗——“实验样本全部污染”。
她从小就很胆小,几乎不敢自己出远门。但在博一时目睹汶川地震现场,毅然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专注强震地质灾害机理与预测研究。
范宣梅经常背着十几斤重的登山包,去冰川、震区等险要地方科考。最危险的一次,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就砸在她车前几米的地方,险些丧命。
我还记得颜宁的故事。她身上有很多标签:“清华最年轻教授”“中科院院士”……但最打动人的,是她对科研不倦的热忱:
每天泡实验室 14-16 小时,甚至年夜饭也在实验室吃。可以 4 天飞 4 个国家作报告,睡不够 5 小时更是家常便饭。
前几天,颜宁获得了 2024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刷到这条消息,想起林徽因迟到 100 年的学位证,我感受到一种“幸运”。
越来越多女性科研工作者站在光圈之下,享受着她们应有的鲜花掌声,并把这份荣耀即时分享给了更多年轻女性。
受她影响的科学家们,会用“张弥曼”的名字来命名新的古生物发现,向她致敬。
而在张弥曼获奖以前,“古生物学”这一学科从来鲜为人知,唯一的关联新闻是:
还有冯晓娟,她获得了第 19 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总是用自己对科研的决心,唤起后辈的初心与野心。
曾经有女学生对自己的科研选择产生犹疑,冯晓娟带她去参加国际会议,在巴黎街头鼓励她:
她是留守儿童,高考 676 分,选择报考冷门专业考古系。网友都替她担忧,“就业的时候就知道下场了”。
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将考古学家樊锦诗视为偶像,樊锦诗用了一生时间守护敦煌。
林徽因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现场,她的曾孙女梁周洋就坐在台下——她也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了,做古建筑保护研究,成了曾祖母林徽因的校友。
一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热爱、坚持并有所建树的女性,她的后辈会分享她的荣耀。
我想给所有女性,给所有正在面临职业选择的女性,所有对科研有志向、有抱负、有向往的女性打打气。
因为一个科研女性的成功,必将成为后辈的灵感。会鼓励她们,再一次拾起信心,确证自己的目的地 ——
当一个闪耀的科研女性站在聚光灯下,就有更多以科学为志业的女性前路被照亮。欧莱雅中国始终助力科研女性,帮助她们实现心中所望,打破偏见,赢得属于自己的闪耀。
欧莱雅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在 全球范围内为科研 女性提供支持。作为“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欧莱雅中国作为主办方之一设立 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走过 20 年。截至第 19 届,共有 204 位女性和 20 个团队获此殊荣,其中已有 10 多位跻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 年,欧莱雅中国与新浪扬帆公益基金联合发起“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女科学家科普课堂、赋能营等活动启发更多中学女生,热爱科学,坚定科学梦想,让科学精神“一代耀一代”。
从世界到中国,从女科学家到科技女生,欧莱雅赋能各阶段的科学女性,期待未来可以携手更多人,共创科学与女性的闪耀。
部分素材来源:人物《颜宁 天真生产力》《张弥曼: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夜晚》;南风窗《《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是华人女性之光》;中国电信博物馆《海蒂·拉玛的传奇人生》;中文网《詹妮弗·A·杜德纳 一位女科学家的两个战场》;《《我关心的地方》——追地震的人》;果壳《冯晓娟:“土壤很有意思,我以后要研究这个”,念头起了,她眼里便没有其他选项》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