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有啥特产三明简介_
三明地处福建省中西部,闽北山区,在东经116°~27°之间。目前由两区(三元区、梅列区)、一市(永安市)和九个县(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组成。境内有以汉族为主体的汉、畲、苗、回等33个民族。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人口267.10万。
三明总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耸峙,重峦叠嶂,丘陵连绵起伏,河谷盆地溪流错落相同;其中流长达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多条,沙溪、金溪、尤溪构成主要三大水系;全境地势从西北、西南往东北倾斜,略似马鞍形,西部有武夷山脉中段和杉岭山脉南段,东部有戴云山脉和玳瑁山脉北段,中部是沙溪谷地。
史栽宋代将乐的白苎布、泰宁的麻夏布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三明各县广泛种植苎麻,用于纺纱织布。清末,机织布逐渐取代家织布产量有所提高。泰宁洋川农民自种三角草编织草席成为家庭副业收入。
三明城市年轻,但地域历史悠久。她山清水秀,地沃物华。这里的人类何时开始垦辟洪荒?人口怎样形成发展?各பைடு நூலகம்怎么设置?早期经济情况如何?有过哪些重大的斗争?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此来了解我们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精神文明。独具一格的客家风采,星汉灿烂的人文景观,五光十色的文化荟萃,何其争艳夺目!让后人陶醉和自豪!
众多考古资料表明,三明境内的古人类历史目前可上溯到18万年前的原始社会,而且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遍布境内各地,我们的先祖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垦辟,生息繁衍,揭开了三明这块古老土地人类历史的序幕。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朝称珠江流域的越族人为南越,称东南沿海的越族人(包括三明区域内的越族人)为东越。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99年秋。在三明岩前盆地北邮,一座孤峰耸立的山包,山上有由岩溶发育而生成的十几个洞穴,山包东南面有一条渔塘溪流过,是一个盆地、山丘和河流三个天赐良境的优秀组合,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大量的古文化遗物发现于此山上的灵峰洞和船帆洞内,目前已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权威专家们研究认为,万寿岩遗址以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为主要特征,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这是整个东南沿海目前所没有的。在船帆洞下文化层发现人工石铺地面的遗迹,在全国尚属首次。该遗址为研究中国东部旧石器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明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C~19℃,年平均降水量1688毫米。森林覆盖率为74.1%,有“绿色宝库”之美誉。野生动植物、水、矿产资源丰富,是大自然赐予三明人的一块沃土。这里遍布着三明先祖的遗迹。
位于三明市北部岩前盆地的万寿岩,是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是福建乃至华东地区至今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多文化层洞穴类型遗址。考古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石制品、骨器和动物化石,其年代最早为距今18万年,最迟为距今3万~1万年,填补了福建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州文化遗址,进一步为闽台同根同祖和深远的文化渊源提供了证据。
明清时期,建宁、泰宁、永安、沙县、尤溪、宁化等地造船业比较发达。其他如尤溪坂面制糖、棕棉加工、手工编织草鞋和质优耐用的“苏畲席”,泰宁、永安、沙县的印刷业,永安贡川的草席和竹碗,归化的木碗和木拖鞋,都远近闻名。
宋代福建采矿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三明境内各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泰宁有江源银场银矿;宁化有龙门新、旧银场,长永银坑,大庇银坑;尤溪有安仁、林塘、洪面子坑等银铜混合矿。泰宁有垒磜村金场。明清时期三明矿产主要有铁矿、银矿,规模较大的产地是大田、尤溪、永安。其中,尤溪银矿开采量较大,明代仅尤溪铁炉冶场坑就有20个。此外,明朝时大田龙凤场开始炼硫。清代唇宁开始开采滑石矿,永安、大田已有采煤。
自秦汉到隋唐时期,或因躲避战乱、天灾浩劫,或政府组织迁移,或朝廷调兵入闽作战后,随军官兵眷属留住定居,中原汉人不断南迁,闽越族与汉族相互融合,这些人中部分流入闽西北山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明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居民。
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越族后,除派官吏进行管理外,还迁徙50万中原汉人进入越人居住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随之传入,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北民南迁过程中,三明境内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客家人,宁化石碧是客家摇篮。东晋和唐末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北民南迁的移民潮。特别在唐末黄巢起义后,北方士族陆续移民南下,与当地的古越人及畲族等少数民族融合,这股南迁并融合而成的中原汉人称为客家人。原迁居于鄱阳湖附近等地的客户,为躲避战乱,继续向东南迁移,其中大多数进入宁化,主要集中在石碧居住,并以宁化为据点,不断向外拓殖。如今三明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各县。永安、大田、沙县等山有部分客家乡村,全境内客家人口达五六十了万。
石碧位于宁化之西南,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东麓,是一块比较开阔的盆地。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周围群山起伏,森林茂密,西北边境高峻的武夷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古时就有“玉屏”之称,防阻着北方南来的兵祸之灾,其间又有一条较为平坦狭长的地带,作为从江西入闽的通道,既为南迁的客家先民提供了迁徙方便,又不失为逃难者理想的世外桃园。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通要道,水资源丰富,水路交通方便,雄居闽、赣、韩三江的上游,沿赣江而下可达鄱阳湖、九江以至长江下游;经汀江入韩江到粤东各地;从沙溪河入闽江可以出海。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使石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栖居的集结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枢区,是客家人辗转开疆辟土的中转站,是客家后裔子孙衍播的始发点。
归化取意“百姓归顺”意,1933年因县境内渔塘溪“两岸有大小阜,如日月相对”,改名明溪。
明朝中叶,开设墟场,置三元镇,一直隶属沙县、永安。1938年设立特种区。1940年,从永安、明溪、沙县的辖地各划出一部分,创立三元县。1956年7月由三元和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县名首字而得取名三明。1958年,三明被定为福建省工业基地,成立了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1960年5月改为三明市,同年12月与明溪分开建制,三明为省辖市,明溪为市辖县。1963年7月,三明市改为地辖市。1983年7月,地市两级合并为省辖市,下辖三元、梅列两区,以及永安市和沙县等9个县
尤溪旧名称沈溪,南唐时避王审知讳去水取名尤溪;又一说是此地多姓尤的居民,故名尤溪,简称沈城。
宁化别称翠城,因城北翠华山而得名。东西两溪于城内合流为翠江,经清流、永安汇入闽江。
暴宁则是宋哲宗皇帝赐“泰宁”二字为县名,取意“泰平安宁”。县城因地处杉岭山脉,所以别称杉城。
永安是取“永远安定”之意,县西北的九龙溪和西南的汉川溪于县城的西南汇合注入沙溪,合闽江入海。在流经城区一段,因中间隔一州,水分二流下,形似燕尾,故又名燕江。永安别名燕江,又称燕城。
除粮食作物外,三明经济作物种植十分普遍。自唐朝起,尤溪因大量种植金橘而成为我国四大金橘产地之一。五代时,建宁开始种植莲子,至今有千年以上的种植历史,建宁莲子粒大、饱满、洁白、香醇爽口,以滋补闻名国内外,是福建的名优特产。三明在宋元时期就有了茶叶生产,明清时期,三明茶叶种植及加工业大为发展,各县遍植茶叶。
明清时期被朝廷列为‘‘贡品”的三明特产有:建宁的“建莲”、宁化的“延祥茶”、明溪的‘‘华山茶”、泰宁的“毛峰茶”、清流的高地优质“贡米”。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福建的矿产资源大都在内地山区,三明为闽西北山区腹地,蕴藏着丰富的矿藏,矿冶业自宋代以后比较发达。手工业作坊增多,冶炼技术不断提高,其中尤溪的矿冶业尤为发达。造纸业也是当时著名的手工业,丝织业以家庭纺织为主,以苎麻和棉为原料,传统的手工纺织品有麻线、夏布等。制瓷业也是重要的行业。
1988年,在明溪剪刀域,发现距今3万~2万年的大量动物化石,计32种,是本省迄今发现的化石最丰富、种类最多的遗址。其中有被古人烧烤砍刮过的痕迹,证实了这里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区。同年,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约距今l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5枚及大量其他动物化石,经考古学家鉴定,认为这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更新世晚期智人,暂称之为“清流人”,为证明闽台古人类同源提供了佐证。
三明地区于三国时开始设置县署,后各朝陆续增设。明朝始设三元镇(现三明市所在地),隶属沙县。
三明地区在夏、商时隶属扬州。周代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三明隶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废国置县,三明隶属会稽郡。东汉三明属会稽郡冶县·后改称东候官县。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明属建安郡。隋朝时三明主属建安县。唐朝对全国政区体制进行较大调整,三明隶属复杂。五代十国时期,三明先属闽国,后属南唐。以后各代三明地属因朝因时而异。
古地理学证明,距今1万~7万年,台湾海峡因受冰川期影响,海水退降,台湾岛与大陆被陆架平原所相连,成为大陆与海岛台湾的天然通道,为古人直接跨越海峡提供了可能。在台湾发现的“左镇人”与“清流人”都属晚期智人,体质形态基本相同,表明他们存在着共同的起源。
此外,在三明城东的南山塔,泰宁赤岭塍、铺前村冢色山、长栋山,永安麻窠山、寨岩山,将乐癞痢山、狮子山、岩子洞,明溪苦椎墩、南山塔,沙县虎形山,大田牛脊山等都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到目前为止,三明境内共有化石遗址13处,商周遗址600余处,古窑址36处,古墓数千处,历史文物1万多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70多处,县(市)级278处。
唐朝闽西北山区特别安宁,所以这里人口发展,劳动力增加,耕地被大大开拓,唐末至五代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根据山区特点,开垦梯田,地处山区的三明,梯天大量开辟,由此反映这里农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它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再是兴修水利,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犁耙、磟碡(也叫石磙,用石头做成的圆柱形用来轧谷物的农具)等在唐代时已在福建广泛应用,特别是犁耙代替耒耜是农具的一大改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农业进一步发展。水稻成为三明人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中,尤溪的金橘、建宁的莲子特别著名。三明各地的茶叶生产在两宋时期兴盛起来,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
宁化县东北有座大陂(坝),自宋代起代代使用,灌溉农田。泰宁也有许多农田水坝,用于引水。永安的西洋元山圳木框坝,渠长2公里,可灌溉面积145亩。犁耕法在三明各地普遍推广,翻车、筒车得到应用。山区普遍种植双季稻,唐代以后,耐水耐旱择地而生且成熟期短的优良品种越南占城稻也已传入并推广。明朝以后又引入甘薯,三明各县都加以推广,把它作为主粮的补充。
古代闽越王无诸曾在古镛将溪建乐野宫,因而取名将乐,别称镛城。境内金溪由西南至东北流贯,入顺昌汇富屯溪。
沙县境内有一闽江支流而得名沙溪。沙溪临城一带,“十里平流”,北宋名相李纲被贬谪沙县后常在此燕游,故又称太史溪。相传此溪内有一无角龙(又一说为独角龙),所以此溪又称虬(古代传说中的小龙),沙县县城又称虬城。
三明最早设县是三国时吴国于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设置将乐县和绥安县,405年(东晋义熙元年)绥安县改绥城县。379年(东晋太元四年)设沙戍堡,405年又升为沙村县,为沙县正式设县之始,621年(唐武德四年)改名为沙县。725年(唐开元十三年)设黄连县,742年(厝天宝元年)改名为宁化县。741年设尤溪县。958年(五代南唐中兴元年)设归化县,1086年(北宋元孝占元年)改名为泰宁县。958年设建宁县。1098年(北宋元符元年)设清流县。1452年(明景泰三年)设永安县。1470年(明成化六年)又设归化县,1933年改为明溪县。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再设大田县。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增设宁洋县(清代改隶龙岩州)。在全市12个县(市、区)当中,建县史在千年以上的有6个。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