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复读16年的唐尚珺是个高考病人
持续复读的人很多,复读16年还算少见,这个唐尚珺同学,复读16次,多年来被许多好大学录取而不去,据说志在清华。
唐尚珺,1988年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小山村。从2009年开始,他高考复读多年,只想考上清华大学 ,近期在《高十》纪录片中,他又说梦想的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总之,就是想上一所“最好的大学”。过去认为清华最好,后来认为中科大最好。
这种偏执型认知,很“中国”。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看问题的,看问题非常的简单、片面。清华和中科大都是好大学,这没错,但是并不是说,你没考上这些学校,你就不是人才了。
可是这些“高考病人”心里就是这么偏执,似乎上不了这些学校,就证明不了自己的优秀。而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死活都要杠上“一所好大学”——这种认知,恰恰证明了自己的不优秀。
商业伟人乔布斯不需要一所大学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他反而从大学里退学了。比尔盖茨也是,他认为,如果晚点退学,他就会错过眼前的互联网爆炸时刻。
中国式的“高考病人”是另一种赌法:把自己放在一个静止甚至过时的框架里面去,当他们说清华大学的时候,恐怕说的不是今天的清华,而是民国时代大师辈出的清华,或者1980年代到2020年代这20年大师同样辈出的黄金时代。
这种思维错就错在,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俱变。在那些黄金时代,人才是非常稀缺的,清华的就更稀缺了,所以不仅值钱,而且值大钱,当官就能当大官,做事就能做大事。因为社会资源永远都是优先给到最稀缺的人才。
今天还有那样的稀缺情况吗?今天没有了。清华毕业去深圳中学教书,去杭州余杭的街道办当个办事员,也算是比较好的选择。附着在清华(名校)的光环慢慢地暗淡了,名校还是那个名校,但是社会需求不再井喷,需求不再强劲,同时人才逐年积累下来也很多了,一降一升,一纸名校毕业证的含金量明显就下降了。
高考改变命运是民国时期和1980年代这些时期的特点,它的本质不是教育改变命运,本质是人才供给的极度稀缺,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的海量优质就业机会。毕业了就是直接分配一个体制内的干部岗位给你的。现在呢?你拿着名校毕业证,还得再参加公考,跟几百上千名同样优秀的人去竞争一个岗位。
不仅是高考,在那些年代,由于人才之稀缺,初中毕业的最优秀一批学生直接就去到了中师中专之类的学校,中专毕业就能走上银行等金领岗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今天金融业位置最高的那些人,实际上就是那个年代的中专生。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我想再花两段稍微再讲讲唐尚珺。2023年6月30日,唐尚珺短视频平台公布了2023年高考成绩为594分。他表示,读了17年的高中,这次要去读大学了,“大概率会报师范类的方向”,并希望在填志愿得到大家的帮助。
社会各界当然需要好好帮一下这个高考病人。怎么帮呢?在高考红利基本消失的年代,鼓励上大学已经没有意义,哪怕就是一所211.唐尚珺已经35周岁,毕业了考公考事业编也没机会了,他是一定要走向市场的。与其再拖四年再进入市场,不如今天就进入。
他这些年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考试。考试的核心能力可以卖给谁?考生。眼前就有一条特别好的创业项目摆在面前,那就是创办一个冲击名校的高考培训班,虽然高考红利没了,但是想要考到好大学仍然是中国人的一种行为的惯性,这个赛道起码还有十年八年的创业机会。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