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库斯第二支柱也是核新西兰不能“指着马腿说
6月是南半球的冬天,而中国总理李强访问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带来了一股暖流。中国总理的此行访问,除了中澳关系被广泛解读为“关系趋稳”外,中国与澳大利亚的邻国小伙伴——新西兰的关系也透露出明显的回暖。
这条信息在中国国内听起来没什么,毕竟新西兰是个小国,但在新西兰却算是一个重磅新闻。新西兰一家中文媒体发布了这条新闻后,短时间内得到20万的阅读量,而新西兰华人人口总共才25万人。
不止中文媒体,在新西兰的主流媒体上这条消息也备受关注。早在6月8日,《新西兰英文先驱报》的旅游专栏就开始发布去中国旅游的攻略了。这些西方记者在正面的中国报道上跑得也很快,新西兰正在经历经济萧条、政府裁员和企业倒闭潮,太需要一个经济正面新闻了。
华人占新西兰大约5%的人口比例,他们大多持有中国护照,回国并不需要签证,但这些出生在新西兰的华人二代们却多持有新西兰护照,过去回国多为不便,有了这个政策就可以更频繁地回祖国看看了。这条政策也可能促使更多的华人永久居民更换新西兰护照,更深地融入新西兰。
对于新西兰主流社会来说,中国也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神秘地方,有很多蕴含东方异国故事的古迹,还有Tiktok上疯传的现代流行景点和壮观的工程奇迹,而新西兰人去中国旅游的障碍之一就是签证,15天免签对于一次充实的寒暑假年假出国游或“过路游”已经相当足够了,当机票便宜的时候,估计将有更多新西兰儿童和上班族选择去中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国际外交的角度来说,中国之前已经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8个国家免签,而新西兰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免签的“五眼联盟”国家,颇有象征意义。
据《新西兰英文先驱报》报道,李强总理表示,新西兰将成为今年上海贸易博览会的主宾国,中国还随时准备增加对新西兰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应地,新西兰总理拉克森(Luxon)在单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只要外国投资通过了国家利益测试,他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就是“不区分国家”。这意味着新西兰将对中国投资持有务实和平等态度,避免受到像以前那样以环保、人权为由的杂音干扰和歧视对待。
新西兰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在城市建设上却是妥妥的发展中国家,有诸多基础设施工程因资金缺口而搁置,落后的现有基础设施进而拖累经济发展,新西兰公共服务部门也因预算紧张而大幅裁员,疫情前曾尝试燃油加税补贴基础设施的政策,也最终因杯水车薪和民怨太大而取消,所以依赖外来投资基本已经是新西兰不太情愿的最终选项。在上次大选中,“中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度成为国家党政府的竞选议题,最终他们赢了选举。
新西兰1news在上次大选期间报道:拉克森表示将“绝对”接受中国投资新西兰的道路建设项目
从主流社会的舆论看,新西兰民众对去中国免签没有太多反对声音,可能是因为去不去中国旅游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而对“中国投资新西兰”有较多疑虑,虽然中国在新西兰的投资相比欧美国家来说并不算突出,这其实是一种歧视。
此外还有新西兰网友疑虑中国的背后动机,但他们至少默认这些政策是利好的。事实上中国送出大礼包的目的只有两个,新西兰人的友谊和一起赚的钞票。
同时新西兰民间的环保抗议还在如火如荼地发酵,在野的工党和绿党也参与其中,他们反对国家党政府正在推动的“快批法案(Fast Track Bill)”,认为这个法案大干快上工程项目而忽视环保,压制环保抗议的自由,将摧毁新西兰赖以为生和引以为傲的纯净环境。
新西兰人对本国环境有传统的近乎偏执的保护欲,当年在冷战期间与美国因反核问题上决裂,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环保价值观。所以中国向新西兰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消息,与其他欧美投资项目一样,都会让这些环保民意产生疑虑。
李强总理与拉克森总理会谈时说:“两国之间的分歧不应成为阻碍两国交流与合作的鸿沟”,而拉克森对记者表示,他与李强总理的会谈中有一半时间讨论的是两国存在分歧的领域。这些所谓的分歧,无外乎老调重弹的新疆、香港人权议题,以及指责中国在某些时候对新西兰发动了网络攻击,我猜很可能是外国黑客用了中国的僵尸主机IP。
在疫情前,某些势力在新西兰舆论圈热炒“”和“人权劣迹”,而疫情后的今天,在新西兰社交媒体上已经难觅这些话题了,除了因为疫情后新西兰经济萧条、民生和治安恶化转移了民众对外国事务的注意力,也因为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转移了人权问题爱好者们的话题重点。这使得几年前工党政府跟中国谈人权问题时还会挑动舆论神经,而今天再和中国谈人权时,新西兰舆论对此内容反应冷淡,“”话题已经在新西兰疲态尽显。
人权、自由或民主等美好的词汇,一直都是西方借以贬低中国和维持自己制度自信的工具词。这种用人权问题影响外交的习惯,相当于将原属于人权活动家的工作派给了国家领导人。新西兰批评中国时,在西方国家之中也是显得最不情愿的,前工党政府外交部长马胡塔就被媒体形容为像机器人一样地背诵人权批评词,而这次拉克森的表演也有些生硬,似乎在完成一项自己其实并不真心在乎的任务。
其实中国人现在面对这种议题,也已经习惯了,就当这种批评是一种例行表演,有点像新西兰的哈卡战舞,看起来展露出颇具敌意和进攻性的表情,但它整体来说其实只是一种用来欢迎客人的传统舞蹈。
中国每次见新西兰总理都要听到人权问题的絮叨,其实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哈卡文化
AUKUS是美国希望针对中国而拉起来的军事同盟,相当于现代版南太平洋合纵连横,中国当然不希望看到它的形成。中国总理此行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被西方媒体解读为“试探”或“拉拢”两国。据新西兰媒体报道,在与李强会面后,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多次拒绝向媒体透露是否谈及了AUKUS的问题,他只说这是一个“辩论议题”。
AUKUS本质上是一个军火销售群,要想让这些距离中国很遥远的国家在中国周边用上美国武器,常规动力是不够看的,必须上核动力。然而新西兰有传统的反核价值观,以及最终在1987年形成了白纸黑字的“反核法案”,即“新西兰无核区、裁军和军备控制法”(New Zealand Nuclear Free Zone,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Act.),法案规定,新西兰人包括政客如果谁鼓动持有核武器包括核动力武器,不仅只是遭受民意的殴打,而且还会违法,是可能要坐牢的。这使得美国推动新西兰加入AUKUS(第一支柱)难如登天。
但拉克森政府却有点想骑个墙,想让新西兰加入AUKUS的“第二支柱”。AUKUS有两个支柱,卖核动力武器是第一支柱,而第二支柱卖的就是“非核”的军事技术,其中包括水下军事能力、军用AI、超音速武器和反超音速武器设备、电子战设备和信息分享等。
“第二支柱”也许真的可以绕过新西兰的“反核法案”,如果成功加入,新西兰可能会在跟中国做着生意的同时,用这些武器瞄准着中国的南海、台海方向。
但在野党新西兰工党认为,加入“第二支柱”仍然违背了反核法案中的裁军精神,主张新西兰完全拒绝加入AUKUS以及NATO(北约)这样的超级大国军事同盟,远离世界纷争。工党同时还认为因为整个AUKUS就是核属性的,加入“第二支柱”仍然会给外界一种“入核”的形象。工党的这个主张在党内没有反对声音。
其实新西兰人的反核价值观本质上并非只是反“核”,而是反对参与超级大国的恶性斗争,体现的是新西兰人民爱好和平和田园诗歌生活的意愿。拉克森政府试图从字面上绕开“核”并不能说服新西兰民众,尤其是在与中国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合作之后,这种对中国的敌对姿态也透露着一种精神分裂的滑稽。新西兰工党主张的“第二支柱也是核”也很有道理,别管它是第几支柱,它都是AUKUS的一部分,国家党显然是在否认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指着马腿说这不是马。
由于拉克森在“第二支柱”议题上不敢高调表明态度,也说明国家党政府在“第二支柱”上也有犹豫,外加在野党旗帜鲜明的反对拉走了不少民意,可以判断新西兰决定加入AUKUS“第二支柱”,也很可能遥遥无期。
自从本世纪中美竞争升级导致国际环境恶化以来,维持长达40年的中国-新西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经受了各种风波和考验,现在则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危机中迎来了难得的改善机会。
在南太平洋方向,中国作为陌生的崛起超级大国,过于迅速地进入了新西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得他们天然产生不信任的和不适情绪,同时当地华社也并未能在认识新兴中国方面对新西兰主流社会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新西兰因恐惧或误解中国而倒向美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但我们不能忽视新西兰人自己对千变万化的世界的求知欲,中国向新西兰开放国门和投资,可以有效地让新西兰人主动而直接地对中国进行了解,这可以让中新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绕开西方媒体的扭曲和海外华社的自闭。
中国已经不是40年前的中国,新西兰也不是40年前的新西兰,怀念过去的甜蜜关系没有太大参考意义,但两国的务实主义和爱好和平的精神,才是可以维持两国关系暖流长期持续的共同价值观,这比那些利用新西兰人的恐惧去维系的联盟,比如五眼联盟和AUKUS,要更健康长寿得多。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