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 着力培养“经师”和“

时间: 2024-06-25浏览:

  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其价值观直接影响着高校治学育人成效。教师价值观培养当前面临多重挑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应搭建工作平台,提高教师思政工作实效;强化职业规范,高扬师德师风鲜明导向;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价值观塑造常态长效。

  习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习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鲜明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阐释其本质内涵,并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希望。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是立德树人、育人以德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只有不断加强价值观塑造,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等教育这个“龙头”才能更好地蓄势腾飞,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和支撑。

  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担着神圣使命。习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饱含着在教育强国目标引领下,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习的重要指示,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6个方面,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定位,为广大教师明确了立德修身、治学育人的努力方向。教育家精神是对一代代优秀教师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高度凝练,同时给出了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应向何处去的时代解答。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的内在要求,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2年在学总人数达到4655万人,毛入学率59.6%,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从高速度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艰苦努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离不开广大教师奋发进取、躬耕教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献计献力、积极参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高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参与者、推动者、检验者的多重角色。广大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意志品格,是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大力加强教师价值观的塑造,持续纯净师德师风,对于高校实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高等教育走上一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持续关注的重大课题。

  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民族精神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职责,更要承担起信道传道、立德树人的重担。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引导广大教师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当好表率、做好示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促进高校向社会的辐射,进而推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能够为国家繁盛提供科技、人才和思想文化支撑,高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板,而是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从“211工程”到“985工程”,从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科,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我国不断探索适应国家和时代需要的一流大学建设模式,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站在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潮头。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科体系的深度调整,还是科研组织模式的转变,抑或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等,需要的不单单是高校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更考验着为人师者的价值取向、探索精神和品格修养。

  社会思想文化是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的“母体”。当前,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但同时也加剧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冲突。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西方的政治理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伴随而来,各种思潮潜滋暗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不断释放和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但也滋生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取向。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之人口形势的深刻变化、后疫情时代的深刻影响等,思想文化和大众心理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享受生活和自我实现,开放的社会没有封闭的校园,高校教师站在文化交锋最前沿,受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更为直接,受冲击更加巨大。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考。互联互动、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联网天然具备成为重要传媒渠道和传播手段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便捷地发布和获取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力与社会舆论多样化叠加的背景下,网络传媒对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不断加深。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教师思政工作必须直面的“最大变量”。近一个时期,信息技术向着智能化迅猛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高效信息获取、海量数据调用、超强优化学习的能力,对传媒、教育等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认知世界的方式,乃至看待问题的眼界和视角。人的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进步,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给高校教师价值观塑造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育人水平、方法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治学育人的成效。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高校教师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高校教师应承担的重要角色。为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大教师必须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契机,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涵养人,引导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充分发挥历史启智育人作用,组织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好“四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教师队伍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通过宣传宣讲、文化熏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大先生”风范,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的内在热情,从思想根基上端正价值追求。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搭建多样化、精细化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落地落实。要用好学习培训平台,利用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专题讲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时机,使其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发挥线下课堂作用,夯实思想政治根基,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用好实践活动平台,组织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火热的实践中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新变化,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不断提高能力,锤炼品格,自觉将学术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用好多样化线上平台,拓宽工作渠道,打造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全媒体教师思政平台,推出线上课程、图文推送、短视频等质量高、针对性强的思政产品,方便高校教师实时接触最新思政教育资源。同时要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可利用学术论坛、教学研讨会等契机,发挥老教授、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在学术专业指导中融入细致的、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师德师风既是教师价值观的总体反映,同时也会对教师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明确要求。着眼形势要求,《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先后制定出台,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种职业,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光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纳入职业规范,划定行为做事的底线,量化为人师表的要求,从而形成普遍践行的规约。要加强宣传普及和学习教育,使相关规范要求深入人心,高校可依据上级文件规定,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和自身传统,进一步细化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让教师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加强师德师风考核激励,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在教师选聘、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过程中严格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名家大师、先进典型的荣誉奖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新闻报道、主题短视频、名师课堂等形式,广泛宣传师德师风模范的先进事迹,在高校教师中形成崇尚师德、严格自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

  高校教师价值观的塑造,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终身课题,对于高校而言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因而做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必须更加注重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要完善组织领导的制度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持续加强党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统筹谋划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与发力点,压紧压实党委教师工作部及学院级单位党组织的责任,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健全高校教师准入、招聘、交流、退出机制,构建具有大学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长聘制改革,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提升人才治理的能力水平,把优秀教师人才选出来、培育好、用起来,为高校教师成长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完善尊师重教的制度机制,注重从工资待遇等方面来落实尊师重教理念,改善高校教师待遇,关心高校教师成长,维护高校教师权益,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和社会化服务,改善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增强获得感、满意度,塑造向上向善向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本文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BJSZ2021ZL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