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生活录散文如何影视化?《我的阿勒泰

时间: 2024-06-29浏览:

  “在阿勒泰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可以远离尘嚣,去那边做梦。”

  5月7日,随着由滕丛丛导演,大鹏监制,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中央广电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主演马伊琍的这句采访感言让书迷外的普通观众也对阿勒泰产生了好奇,很多人借此了解到当散文之美被可视化,打开的不仅仅是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中的“隐秘”疆域,还有语言之美的“万花筒”。

  据悉,该剧改编自花城出版社出版、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也会同步在爱奇艺上线,成为爱奇艺微尘剧场首部剧集作品。

  作为一部长销十余年的经典散文作品,《我的阿勒泰》自影视化以来备受各界关注:它是微短剧热潮兴起以来首部散文影视化改编的作品,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完成亚洲首映,获得广泛好评。在今年举办的戛纳电视剧节中,《我的阿勒泰》成为脱颖而出的“黑马”,顺利入围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

  为什么是《我的阿勒泰》?今年以来,身披“短周期、低投入、高收益”标签的微短剧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势头,面对机缘涌动的微短剧市场,散文影视化改编进场能否在这个市场再掀一股新热潮?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于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故事讲述了生长在新疆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心在大城市中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哈萨克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了当地之美。

  《我的阿勒泰》的火爆出圈也与这个“发现了当地之美”有关。文学圈将它称为作家的文学地标,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地标——路遥之于陕北、沈从文之于湘西、刘亮程之于沙湾、李娟之于阿勒泰,文字的内核精粹是一方水土给予的。这份养分不仅能够滋养作家产生文学,一样哺育了电影、电视人,造就了优秀的影视作品。

  就像当年沈从文同名小说《边城》被改编成为电影一样,作家用细腻的语言艺术,叙写了家乡的疆域美,记录下了久违的人文之景,成为镜头下耐人寻味的影视作品。

  这些元素,《我的阿勒泰》同样具备。李娟生于新疆,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又善于用文字去表达她对于“故乡”的怀念。城市化的进程飞速运转,很多人背井离乡谋求发展,故乡渐行渐远,但浓稠的记忆挥之不去,不管走多远,我们与故乡、乡村总是有着永远都割不断的联系,我们本能会对乡村心怀感恩与怀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磊明在中国村庄做过一个田野调查,他发现: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故乡永远是灵魂的安身之地。长大成人之后的喜悦,是故乡的深厚和温度带来的。其实中国的乡村,“附近”并未消失,其生活世界保持着极强的生命活力。

  这种生命活力在李娟的文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朴实、明亮、治愈、清新、幽默,是李娟创作风格的关键词。在《我的阿勒泰》一书中,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全景式记录北疆边地种种美好闪光的时刻,围绕母亲、外婆及“我”一家人在北疆阿勒泰牧业地区的阿克哈拉村和喀吾图的乡居生活,展现了游牧民族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成为许多读者认识新疆、认识阿勒泰的一扇窗口。

  李娟曾在作品第四版自序里写道:“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最真实的模样刻画出来、表现出来,正是当下我们所缺失的。”出版人李远谋说,“尽管《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散文作品,但其中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角色和富有幽默感的情节,特别是游牧精神所带来的轻松氛围,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作家李娟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展现了一个纯净和广阔的世界。她的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容易让人共情,这种共情和感染力正是当前影视作品所迫切需要的。”

  谈及文学过于遥远,但它揭示的是这个文艺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源自于文化寻根填补心灵缺失的需要。就近而言,影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下的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当代物质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实体文化。它的起承转合,它的更新换代与变迁反映的是当代人思想动态的细微变化。李远谋说,这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新媒介时代到来,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着眼于为生活立心的影视文化迎来了新的复兴,但这种复兴不是无源之水,它可以从诸如音乐、美术、戏剧乃至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中获得创意创造的活水。

  李娟散文文字美学让日常生活化叙事更加艺术化。在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世界里,“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白云底下,绿水边,青山侧,辽阔草原几处闲宅,闲身入红尘,昼夜交替,可追日月星辰。在阿勒泰的山顶上,在呼啸而过的风里,她慢慢地走路,无边无际地出神,她说,“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

  剧集以生长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生动讲述了她们与哈萨克族牧民在平凡但欢乐的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

  央视新闻报道称,剧集《我的阿勒泰》真实再现了牧场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融,守望相助。风格质朴清新,人物鲜活,生活气息浓郁”。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新疆阿勒泰地区壮美的景致和捕捉演员细腻的情绪,电视剧采用4K超高清拍摄。散文文本自由阔达的游牧精神、积极幽默的生活态度与剧集情节的质朴疗愈遥相呼应;李娟优美的文笔、极具画面感的叙述语言,与剧集“原生HDR”拍摄制作、4K超高清拍摄水准的工艺流程互相成就,不仅真实还原了疆阿勒泰地区优美壮阔的自然风光,也让文字中关于遥远边地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触。

  李娟系列图书责任编辑、策划编辑文珍在看过剧集之后表示:“剧版《我的阿勒泰》的画面,让我这个新疆人看得心潮澎湃。北疆草原的日常风景,是我童年里时常去游玩的地方。一帧一帧美好的风景、美好的画面曾经是日常中的习焉不察,现在竟然能在荧幕上回味。阿勒泰森林里高壮的松树、葱茏的远山、绿茸茸的草坪,五六月份开满黄色花朵和紫色花朵的草原——新疆的碱性土壤上才开这样颜色的小花,实乃北疆风景的写真集。”

  “阿勒泰”美学风能够顺利刮进影视圈,还与传统文艺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不无关系。“李娟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坚韧的力量,趣致里有朴素透彻的生命哲学而广受好评。希望借助全新的合作模式,将优秀且难改的纯文学作品改编成优秀的影视作品,让文学的生命力得已延展,将新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表示,花城社和儒意影业、他城影业、万达影业一起同步参与联合出品剧集《我的阿勒泰》,是他们的首度尝试,也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三化改革”的重要落子。

  “花城”文学品牌迄今已走过45年历史,致力于聚拢国内外优秀作家,拥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资源,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学精品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已有多个文学与影视互动转化的成功案例,如《大明王朝》《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小欢喜》《坚如磐石》等。张懿透露,未来花城出版社还望推动更多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优质母本,促进文学与影视IP的进一步互动,让文学产生更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