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与领导“对线”的高分电影原来是在长沙拍

时间: 2024-07-20浏览:

  影片从豆瓣开分的8.0分,逐渐上涨到8.2分,堪称近5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片;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上映19天总票房破8亿元。

  知乎问答下面,有人如此评价这部电影:“这部戏属于智商筛选器,或者精神状态筛选器。一般给它打差评的,我都会直接归为精神有问题、不建议深交的人群。”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湘伴君走进电影院“围观”了这部传说中“好看到不能让领导知道我看了”的喜剧佳作。

  在“资深打工人”看来,虽然剧情对照现实略显苍白,但它能在喜剧外壳下罗列出种种真实存在的职场问题,那种终于“被看见”的力量,足以给人带去几分抚慰。

  该影片讲述的是“高级钳工”胡建林在集团裁员之际被阴差阳错调入总部HR部门,裹挟在“错调”事件中的人事经理马杰为了保住饭碗,被迫为胡建林隐瞒周旋而引发一系列笑料的故事。

  电影中,诸如将“优化”理解成“升职加薪”的错位,“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底层逻辑”等“职场黑话”,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相互糊弄”,以报销车费为诱饵鼓励加班等情节,如同一面“职场照妖镜”,照出了众生相。银幕外被逗笑的观众,也不难品出这份共情中的酸楚。

  随着剧情步步推进,不少长沙观众还发现这场“年会”是在“家门口”开的——橘子洲、五一广场斑马线、福元路大桥、国金街后的巷子、万达广场等多个长沙地标元素一一展现,推动着剧情的起承转合,衬托着主角们的嬉笑怒骂。在电影中寻找长沙元素甚至成为了一个观影“彩蛋”。

  结尾处,主角三人合唱改编版《我的未来不是梦》,讽刺职场潜规则和黑心老板的RAP词,更是大声喊出了“打工人”委屈愤懑的心声,颇为“过瘾”“解气”。不少网友评论区留言,“简直是我司的‘纪录片’”“太真实了,笑不出来”“看完之后,是谁汗流浃背了”……

  近年来,《我,到点下班》《凪的新生活》《我是余欢水》《新闻女王》等透视职场生态的影视剧,目之可见地变多了,也更加真实、接地气了。

  无论是艺术风格的“荒诞”,还是叙事主题的“荒谬”,这些作品在与观众的“磨合”“对话”中,都在渐渐成为人们“挑战现实,释放理想”的投射物。让“打工人”在笑声和沉默里,寻找那个丢失了的自己。

  正如部分观众所言,电影《年会不能停》是一部喜剧外壳下包裹着严肃内核的“成人童话”。

  之所以被定位成一部童话,是因为电影中主角们面临的职场压力,不仅仅是主角个人的问题,也是被艺术化后的集体困惑。

  不同的是,主角可以通过一番“升级打怪”收获“皆大欢喜”的结局,但现实中的个体却难以轻易消化日积月累的职场压力。

  月入三四万的高薪和自由不被约束的工作环境,让不少年轻人放弃“体面”只想“搞钱”。表面上看,“凭劳动挣钱挺光荣”,但这种“自我和解”背后,是不是也有“被现实毒打”之后的清醒与无奈?

  个中况味,这群独辟蹊径中途转行的年轻人知道,仍坚守在CBD的万千白领内心或许也在品啧。

  以香港电影举例。“西方‘好莱坞’在美国,东方‘好莱坞’在香港”,公众对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评价,道尽了那个黄金时代的港片之精神意蕴。

  这种精神,不仅仅表现在香港电影的体量上,也体现在电影表达的态度上——高质量的剧集要有观照现实的触角,要有表达情感的温度,更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内容可以“辛辣”、尖锐,但不能为了“辣度”而刻意挑拨对立的情绪。

  拿电影《年会不能停》来说,看主角团“整顿职场”固然热血,但清醒的现代人也深知“一部电影无法改变职场生态”,更何况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当老板也很不易,且行且珍惜”。

  不过,将电影当成一把“手术刀”,剖开个人对立场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对内心的直视等议题,也算是一种收获。

  正如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生活可以变得更好,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价值观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重新建立信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