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作者:余一凡(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市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着眼于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跨越,从教育、人才、创新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正是发挥这一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
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地位。的报告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比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时间提前了15年,凸显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愿景,就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服务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当今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战略人才和能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紧缺人才。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把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坚持德育优先既是我们领导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贯彻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教育管理的各环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国是中国领导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制度、立志为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旨在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完成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大批在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的事业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中国式现代化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首先应该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人才。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涵盖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等教育过程的所有环节。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协调各方、统筹推进,在深化改革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在以系统思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在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性质方向、根本目标、重要使命,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抓住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害。
面对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落实教育根本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学段间的思想教育理应相互衔接、接续推进。要坚持以思想为统领,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思想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设计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用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各学段教师共同开展学情分析、学创新理论、分享教学资源,以师资共建带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社会要共同关心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管理体制、课程定位、教材编写等方面的不协调问题,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的不懈追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决定》提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要求,明确了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和工作重点。要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补齐长期以来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实践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倾向,凸显育人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大批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德、品位的大先生,引领广大教师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生学方式以及教与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帮助教师具备宽阔的胸怀视野、广博的通用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学能力,掌握富有时代性的教学方式、教法技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将严格制度规定与强化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找准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坚持示范引领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严格思想和师德考察,强化结果运用,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各地各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全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从坚持办学方向的高度,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其中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主体找准改革的不同侧重点,推动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安全,不断开创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