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特产中国春节入选“人类非遗”三明“

时间: 2025-01-24浏览:

  当地时间12月4日上午,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传来了喜讯,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审议,三明市级非遗项目“大田板灯龙”作为该项目重要内容入选!

  市文旅局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精心准备“大田板灯龙”项目申报材料、策划开展传承活动,做好知情申报。在文旅部和省文旅厅、市委市政府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层层严格把关、推荐审核,顺利通过评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设立,此次评审委员会24个委员国评审了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63项申报项目。其中,58项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申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列入优秀实践保护名册。至此,我国拥有“人类非遗”项目44个,其中,福建省10个。

  今后,市文旅局将牢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珍惜“人类非遗”这一世界级品牌,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大田板灯龙”非遗项目,从培养青年一代传承人、保护好各个传承村落的相关实物、开展活动数字化记录等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效应,推动该项目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大田板灯龙源于三明市大田县城区玉田村范氏家族。范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为避战乱,玉田村范氏开基祖范元超从中原迁入玉田,因思乡心切,常忆起故土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于是令族人用一张张长条板凳衔接成龙,在龙节上大书祖籍地堂号“高平郡”,由各房头后生们扛着游走,称“板凳龙”,并于每年元宵节午时开祠堂正门,抬龙祭祖,晚6时出龙至子时,以此寄托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方式为邻近村民效仿,并约定每年元宵游龙,形成俗,延续至今。

  斗转星移,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板凳龙的形态也有了美化,如今的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头高达3米,形象威猛,用竹篾扎出骨架,裱上油纸,贴上用彩纸剪裁好的胡须和龙鳞;龙身仍由一节节板凳组成,每节2米,板凳的两端各挖一个圆孔用来连接;龙尾较长,尾鳍、龙鳞齐全。每节板凳上固定着3个灯座,灯座四方画上龙鳞、花草或书写上祈颂语,上安灯笼,灯笼顶部装饰着彩色飘带,游龙时点亮“龙烛”即成“龙灯”,叫“板灯龙”。元宵游板灯龙早已成为大田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届时各乡镇、村每户出一节龙身,组成长龙,由村中长老率领,从各自祖房出发,浩浩荡荡前往集中地。各村汇聚来的板龙几百节为常见,最多时达千余节,总长3000多米,蔚为壮观。欢腾的人们用鞭炮和烟花迎接“龙”的光临,俗称“迎龙”,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要留龙以迎祥纳福的人家,必须事先在厅堂摆设香案,罗列供品,龙到门前拜房后,主人要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敬烟、分红包。大田迎龙以红星、桃源、武陵等乡镇最为有名,有的正月初九就开始了,上华村甚至到了正月二十还在迎龙,可以想见板灯龙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清康熙乙丑年(1685),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写道:“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又一首曰:“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这些都是大田板灯龙民俗活动盛况的线月,龙舞(大田板灯龙)入选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24年12月4日,随“春节”申遗成功,获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