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十大特产三明“新春第一会”永安市发

时间: 2025-02-08浏览:

  ——2025年全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梦远途新志高远,奋楫笃行正逢春。2月5日,2025年全市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深入推动“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各县(市、区)及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管委会、三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明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围绕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发言,本期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2025年,三元区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准确把握“市区经济发展主力军”职责定位,聚焦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坚持干在实处、力争走在前列。

  抓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先富引领。扛稳挑大梁重任,力争全年GDP增长5.5%左右,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三产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围绕15个方面谋划重大项目300个以上,总投资320亿元以上;积极培育双碳经济,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扬区位优势,努力实现区域共富。把握定点帮扶、对口合作机遇,力争签约落地山海协作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3个,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培育完整社区。

  厚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群体共富。持续擦亮医改、教改、林改招牌;全面推进适老化改造,发展嵌入式养老综合体;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探索城市居民“共享乡村”新路径,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养文明新风,努力实现精神共富。深化“我为企业解难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完善“1288”常态化文明城市创建机制。

  2025年,沙县区将围绕省市发展大局,干字当头、奋勇争先,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

  以“红色领航”聚合力。依托俞邦村、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现场教学点,做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循迹教育路线,壮大红色旅游、研学培训产业,力争全年谋划项目210个,争取补助性资金17亿元以上、专债资金15亿元以上。

  以“生态领向”挖潜力。做强生态产业,力争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8%、10%以上,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等26个城建项目建设,解决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确保全区流域水质、空气质量稳步提升。

  以“产业领跑”强动力。机械装备方面力争产业产值突破220亿元。食品方面力争产值突破50亿元。竹制品制造方面,力争产值突破140亿元。沙县小吃方面,力争小吃标准门店突破1万家以上。应急产业方面,着力培育百亿级应急产业链。

  以“改革领先”激活力。深化医改、林改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闽台交流,推动对口支援和沪明对口合作,加快推进智慧冷链物流园等13个项目建设,确保沙县小吃技能培训基地等6个项目竣工投用。

  2025年,永安市将紧扣“奋勇争先、再上台阶”来推进工作,聚焦“四个求突破”,锚定“四领一促”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全市GDP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固投增长10%以上。

  坚持“干”字当头,在产业发展上闯出新路。全力谋项目、争资金、抓建设,强化创新驱动、链条带动,推动“一根竹”“一颗碳”“一辆车”等县域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坚持“新”字为要,在改革开放上奋勇争先。持续深化医改、林改等特色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100个、总投资200亿元以上;不断做优营商环境,打通企业成长链条,力争新培育“四上”企业60家以上。

  坚持“担”字为本,在生态建设上作出示范。打造美丽城市,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率70%以上;打造美丽乡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村14个以上、培育“五个美丽”建设点870个以上。

  坚持“实”字托底,在文化传承上久久为功。突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红色、非遗、民俗等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以文促产,实施文旅消费提升年项目10个,力争实现国内游客旅游总花费90亿元以上。

  2025年,明溪县将聚焦“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要求,聚力“四个突破”,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抓产业、促发展。

  全力在“红色领航”上强攻坚、勇争先。深入开展“项目大谋划”,全年谋划储备项目170个以上,并推动60个项目开竣工。开展“四大专项攻坚行动”,配套出台一线考核奖惩机制,激励红色担当。

  全力在“生态领向”上固根基、扬优势。坚持生态优先,从严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45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和25个村庄环境“微整治”。坚持绿色发展,以工业化理念提升特色农业、中药材产业水平。

  全力在“产业领跑”上接续拼、作标杆。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氟新材料两条主导产业链,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开竣工,招引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欧洲进口商贸、观鸟旅游两个驱动消费的龙头,丰富夜间经济、文旅经济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

  全力在“改革领先”上求突破、增实效。深化医改、林改、教改,抓实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生态产品交易等“小切口”改革举措,优化教育、医疗人才引进培育政策。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南山遗址闽台文化交流基地等项目建设。

  2025年,清流县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

  聚焦“红色领航”强作风。修缮提升林畲红军史迹群等红色遗址,推动林畲红色小镇争创4A级景区。加强干部轮训,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提振争先精气神。

  坚持“生态领向”促发展。加力资源转化,推动华润电力“渔光互补”、岗梅初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工;携手上海航空国旅整合温泉、樱花等资源,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氟新材料产业园提档升级,擦亮级绿色工业园区名片。守牢绿水青山,保持城区空气质量,国、省控断面水质全优。

  接续“产业领跑”闯新路。坚持“全年一张表”,加快三钢福多邦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保持良好滚动接续。依托省委部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推动新材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投运。建成射箭中心,创建级训练基地,实现以赛引流、以产兴业。

  致力“改革领先”添活力。实施“清医惠清”工程,建好消化内科等重点专科。建设特种作业考培点,打造覆盖南三龙的职教考培品牌。办好海峡两岸樱花文化季系列活动,建好赖坊镇、李家乡鲜水村2025年省级闽台乡建乡创样板镇、村。

  2025年,宁化县将锚定GDP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目标。

  突出文化引领。建强红色矩阵,继续谋划推进长征文化公园项目,做旺性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等文旅融合业态,完善以“一地一带两院两园”为主要标志的全域红色版图布局。做实客家文章,加快闽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办好客家文化节、建县1300周年等活动。

  突出生态导向。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巩固生态质量。推进省级县城更新样板和乡村振兴“6+2”工程,抓实污水管网扩容、现代种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生态城乡。

  突出产业带动。开展“精准招商年”活动,围绕产业链绘制招商图谱,组建小分队外出招商,新招引产业链项目40个、落地转化率超30%。用好应急产业园等平台,力争硅基新材料、安全应急装备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20%。推进潮南高速、石板桥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固投增长超8%。

  突出改革赋能。深化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确保消防设施操作员技能鉴定站2月运营。深化医改、教改,争创省级“无陪护”示范医院,教育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2025年,建宁县将聚力“红色领航”守初心,盘活红色资源,实施保护提升项目,做旺红色研培业态;发挥红色优势,抢抓政策窗口期,策划专项债券等项目;弘扬红色精神,树牢争先意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聚力“生态领向”扬优势。做靓生态颜值,实施美丽河湖等生态保护工程,确保空气、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省市前列;做优城乡环境,推进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做活文旅经济,依托闽赣交界区位优势,推动绿色品牌向江西辐射,力争全年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增长超18%。

  聚力“产业领跑”促发展。推行种业“四化”模式,构建以“五子四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探索创建省级种业科创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围绕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招引项目,带动固投、GDP增长。

  聚力“改革领先”强动能。深化县属国企改革,促进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资产运营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提档;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开展医德医风医能和师德师风师能提升年行动,提升医疗、教学质量;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共促、产业共兴、山海共富。

  聚力“红色领航”增动力。注重挖掘红色资源,加快推进“苏区东方门户”系列红色遗址保护。突出讲好“一杯米酒”等故事,进一步打响“红色+影视+研学”品牌。持续开展“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活动,力争谋划储备项目170个以上。

  聚力“生态领向”争上游。着力优生态、做示范,力争空气质量和县域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茅。加快打造“丹霞中的城、公园里的家”,全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省级示范创建单位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力“产业领跑”抓攻坚。做强文旅产业,实施“六个十”工程,力争旅游接待量、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3%、17%。做大绿色工业,全力推进韵竹竹制品生产等16个重点项目,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做优特色农业,加快实施全省肉鸡产业集群县等15个项目,推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

  聚力“改革领先”促发展。发挥泰宁医养融合特色优势,打造“中医特色康养城市”。全力推进松竹湾酒店闲置资产盘活等17个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推进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努力打造闽台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5年,将乐县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努力交出满意答卷。

  全力以赴攻项目。以“3+3”专项行动为抓手,盯紧“两新”“两重”做好项目储备。强化用林、用地要素保障,加强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省市重点和政策性资金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

  集中力量抓招商。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招商项目。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开展“企业点题”招商活动,健全“赛马”机制,加强与在谈企业的沟通联络,全力抓好项目转化。

  坚持不懈强产业。围绕轻合金机械制造和环保新材料主导产业,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一对一”做好跟踪服务,争取在“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领域有新突破。用足“两新”政策,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发展新质生产力。

  千方百计稳运行。建立“一周一研判”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指标的跟踪监测。持续开展“企业纾困攻坚年”行动,推动组建产业联盟,畅通区域内“微循环”。盯紧新的政策导向,加强项目申报,加大向上沟通力度,争取更多支持。

  2025年,尤溪县将深入开展“五大一重”、要素保障、作风建设“三个奋勇争先年”,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

  持续积蓄发展势能。着力抢抓政策机遇,争创“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等试点。着力盘活红色资源,组建文旅集团,拓展“红色+文旅”等产业链。着力擦亮红色品牌,深化全省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将红色文化与朱子文化等相融合。

  持续厚植发展底色。突出做优生态环境,争创级美丽河湖。突出做强绿色产业,加快尤溪流域水风光储项目,高效推动金东矿业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突出做美城乡风貌,做好福银通道尤溪支线等项目,争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

  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实施70个省市重点技改项目。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推动32个省市重点项目等建设。深入推进产业招商,策划生成亿元大项目75个以上。

  持续激活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医改、林改、“微改革”等。深化开放合作,加快26个沪明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项目落地。深化特色打造,大力发展“两茶”、食用菌等特色富民产业。

  2025年,大田县将聚焦“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为抓手,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作大贡献。

  聚力经济增长提优。深挖“政策矿”,力争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0亿元以上;全力稳生产,力促规上工业企业减停产面下降10%;持续促消费,重点推进“共有产权”购房政策提质扩面。

  聚力招商落地提效。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顾问”团队,建立重点产业“补空白、强弱项”招商清单,力争全年新签约石英矿深加工产业园等项目55个以上,新开工项目35个以上。

  聚力项目建设提速。推动“第二集美学村”大思政教育基地等190个亿元以上谋划项目落地实施,实施田安高速、下岩水库等省市县重点项目120个以上,盘活园区低效闲置用地300亩以上。

  聚力产业转型提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开放链深度融合,谋划实施美人茶全产业链综合发展、清航无人机产业应用服务基地、微晶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中试基地等27个产业项目,努力培育更多“链主”企业。

  2025年,生态工贸区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

  聚力抓项目,积蓄发展动能。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6个,完成投资12.2亿元。策划生成一批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强的好项目,力争全年新增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

  聚力抓产业,提升发展质效。坚持“造业态、聚人气”,运用小分队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京明科技合作,细化落实《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联合行动计划》,力争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50家以上,顺利完成开园五年运营目标,聚焦“低空+大应急”领域,先行先试打造福建省低空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力抓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市仲裁委、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入驻三明法务区,依托三明中关村集成服务中心拓展融资租赁、科技担保等服务,落实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大力发展欢择·奥特莱斯“首店经济”,做强如意湖湿地公园、湖湾区大草坪等“假日经济”,丰富区域消费业态。

  2025年,三明经开区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发力,争取园区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进位5名,全年规上企业产值突破480亿元,企业税收突破6.5亿元,企业用工增至15000人以上。

  狠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动能。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年计划新增投入约7.6亿元,加快小蕉工业园第二供水厂、吉口工业园集中供热、大坂物流园污水厂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奥格赛等10个项目动工建设,宝氟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

  狠抓招商引资,补齐产业链条。围绕钢铁和装备制造、含氟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谋划发展“链路”,培育发展“链主”,引入发展“链节”,力争全年新招引重大项目16个,总投资超100亿元,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狠抓服务提升,推动转型升级。深化合作共建,加密与上海闵行经开区、泉州经开区等合作交流,向上争取科研机构技术支持,力争全年新增三立福等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润祥等专精特新企业4家,积极搭建产业链协同发展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2025年,三明高新区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扎实做好“高”“新”文章。力争规上工业产值比增5%以上,工业税收比增8%以上,全国高新区火炬排名晋升2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

  聚焦建圈强链,打造经济发展“增长点”。布局创新链,做强产业链,做优供应链,力争培育高企9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国内首台(套)1台(套),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大力支持金杨科技、开诚机械等重点企业增资技改,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上下游资源互通、企业间业务联动的格局。

  聚焦项目攻坚,找准经济发展“突破点”。抢抓政策发展机遇,谋划沪明食品产业园工业地产、工业母机研发及产业化、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15个以上;力争新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8个以上,推动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17个签约项目转开工,20个开工项目转投产。

  聚焦要素供给,夯实经济发展“支撑点”。着力提高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土地集约水平,健全重点企业(片区)挂包机制,深化“标准地”改革,解决各类发展难点堵点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