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品福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乡愁福建

时间: 2025-03-26浏览:

  我们用一场宏大的、丰盛的、持续的亲友相聚与年味大餐,来慰藉一年的辛劳,来展望来年的幸福。

  年夜饭的餐桌上除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定会有一个最重头的菜肴,一定会有孩子们忘不了的馋嘴小吃。

  这菜肴,就是故乡,就是儿时的记忆,就是永远的乡愁。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

  过年,永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从腊月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扳起手指倒数,越是临近除夕,好吃的东西就越多。灶糖灶饼,就是这个时节出现。

  祭灶,是中国人的传统。老人常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中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神明。过年了,灶君“上天言好事”,家家都会准备灶糖灶饼给灶王爷“糊嘴”。

  在福建,闽东,尤其是福州的灶糖灶饼很有特色,往往是纸包,一袋24包,里面花样百出,全是孩子们中意的东西。福州人爱好甜食,从儿时就开始普及。

  福州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就是到了年三十,好男人都不赚钱,要回家团聚。年夜饭,最重要。

  好的人家会有精致的佛跳墙,一般人家至少也会准备佛跳墙的低配版——坛烧八味。

  廿九暝,全家坐圆圆,年兜好日子,围炉过新年。桌顶酒菜满满是,鸡鸭封肉红瓜鱼,一盘长年菜,一碗金针煮木耳。红膏鲟,乌鳗鱼,吃血蚶才会大趁钱,大人孩子笑。祝公妈,岁寿吃百二,平安无代志。

  蚶是一种贝类,在古代,贝壳往往被当做是货币。很多地方发掘出的储贝器,其实就是古代的存钱罐。

  血蚶好吃,但烹制起来,就有点考验人。其关键就在于掌握好起锅的时间。起锅早了,蚶壳紧闭,费力也掰不开,就算掰开,腥味也还在;起锅晚了,血水流光了,全无鲜嫩口感。所以,血蚶起锅时,要争分夺秒。

  吃的时候也要迅速,自己动手,果断掰开,蘸点醋一吸,甘甜脆爽,吃得人满口生津。

  过去,吃过的蚶壳还要放到床下,寓意积攒钱财。今天,仪式已经淡化,但血蚶仍是春节的重要食品。

  从入年界开始,闽西的客家人就要开始忙碌了,为过年那一天的年夜饭,也为整个正月的吃吃喝喝忙碌。

  香肠早已灌好,腊肉也已腌好,一串串地挂在屋檐下风干,在晴朗天里,油亮油亮的色泽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咽一下口水。

  豆腐是闽西客家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入年界之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豆腐,制作一整个春节的豆腐。

  为了储存,豆腐条、豆腐角都要入油锅炸一遍,剩下的用盐一腌,放好挂在吊篮里,客家人的豆腐,可是要吃整个正月。正月来客了,抓上一把,就是一道菜。

  养了一年的肥猪,临近过年时,终于要做贡献了。最好的猪肉则是制成“烧大块”——这是一种带皮的三层肉,客家名菜梅菜扣肉中最好的扣肉就是“烧大块”,肥而不腻,那种大块吃肉的感觉很能给人带来满足感。

  除夕夜,肉食类居多,香肠、腊猪舌、猪耳朵都是冷盘,是小朋友们最爱的零嘴。

  鸡鸭鱼肉是少不了的,白斩鸡是重头菜。无鸡不成宴,年夜饭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分到一个大鸡腿,称之为“驮鸡髀”,每驮一次鸡髀,就意味着又大了一岁。

  莆仙地区的春节要过两次年,一次是大年三十,一次是初四(仙游是初五),称之为做大岁,这是当年倭寇侵扰后的结果。

  因为曾经经历惨痛,所以今天莆仙人对过年的菜肴寄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且十分丰盛。其中焖豆腐、莆田卤面是必备的。

  妈祖面的做法很简单,最有特色的是,面里有很多配料,如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

  在莆仙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所以,妈祖面便成为民间过节、祝寿、待客的必备食品。

  气候原因,闽北的菜肴,重油偏咸还辣,大鱼大肉是少不了,菇类山珍更是少不了。

  一些特色的主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黄粿要提前打好,这是一种稻米和草木灰结合之后的美食,柔软而有弹性,还有草木的清香。年夜饭里,家家户户都会炒上一盘黄粿。

  年夜饭的开桌菜往往是“挖底”——这道以冬笋为亮点的菜,汇集了红薯粉丝、香菇、瘦肉、芹菜等各种山珍,别问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好吃得底都要掀翻。

  闽北地处闽江上游,最不缺的就是山涧水库里的鱼,有用白刀鱼,也有用鲤鱼,鲜嫩可口。

  吃腻了大鱼大肉,闽北人还有一道清新爽口的小吃——包糍,有的地方叫鼠曲粿,有的叫文子,主料都是鼠曲草。

  可以想象,当大鱼大肉,食欲饱满时,一盘带着青草芬芳的包糍上桌,胃口一下子就又打开了。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资委持续深化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日前,在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