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特产过丰收节、品武夷山水感受南平70载沧桑
南平市的粮食产量位居福建首位,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
今天是秋分,也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武夷山的五夫镇举办了一场庆祝丰收节的活动。
在五夫,有一万多亩荷塘,莲子是五夫重要的特产。虽然现在已经过了采莲蓬的季节,但这的荷塘里还有另一种收获,是什么呢?
南平的好山好水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南平优质的农林产品都有了一个响亮的金字招牌,叫“武夷山水”。
这是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自从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福建全球推介会上夸赞“大红袍天下第一”后,每天来这里一睹母树真容的游客更多了。在武夷山,观山水、喝杯茶已经成为这里独特的旅游风尚,而不断壮大的茶产业也成为了武夷山的支柱产业。
这是浦城县枫溪乡的稻田,“浦城收一收,好米闯九州”。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53.6万亩的耕地面积孕育出了色泽晶莹、口感香甜的浦城大米。搭上首批“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的快车,生态米成了致富米、幸福米。
这是建阳区水吉镇的桔柚果园,作为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建阳桔柚优质果率达80%,年产值达14.7亿元,并出口波兰、德国、新加坡等,绿色产品成了“金色名片”。
上世纪90年代,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南平派科技干部下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农村基层解决农业生产特别是科技推广的难题。
2002年,时任福建到南平调研,对南平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总结提升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南平经验。
20年来,南平累计选派科特派10批近9500人次,实现了1631个建制村科技服务全覆盖。现在,科特派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而且从传统农业领域向新兴产业延伸。
作为福建的生态屏障,南平的森林覆盖率达78.29%,主要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居福建第一,厚实的生态基底也为南平发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南平有各类旅游景点150多处,其中 级、省级以上景点占三分之一。
在中国首批公园试点——武夷山公园,有东南大陆最高山——黄岗山。这里开创了“万里茶路”的贸易传奇。这里被称作“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走进武夷山公园里,你可以看到大自然最美的样子。
“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福建”。在顺昌的群山中,藏着全球唯一的杉木种质资源库——洋口林场。林场创建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建设的综合性国营林场,60年来,这个“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累计生产杉木良种近5万公斤,推广良种造林3000万亩。
南平水资源丰富、流域广阔,催生了一种由水而生的新经济模式。在水清岸绿中,一批亲水旅游、康养的新业态逐步出现,也引来了优质项目,让城市的颜值和价值同步提升。
别看南平是一座在大山里的城市,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就是福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那时候从福建坐火车出省,必须经过南平的来舟站,它是鹰厦铁路的入闽第一站。
1955年,鹰厦铁路全线开工 ,工期紧、任务重,20多万军民共同参与建设。它曾是福建唯一的出省铁路,也是福建发展的大动脉;它是少年的诗和远方,也是长者的过往和乡愁。
随着合福铁路的开通,南平率先进入了高铁时代,而昔日熙熙攘攘的来舟火车站现在怎么样了呢?点击视频,一起去看看↓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说的就是南平建盏。建盏是起源于两宋的中国黑瓷代表,曾是皇家的御用茶具。如今,建盏正作为南平大力发展的一项文创产业得以复兴。
建盏有兔毫、有油滴,还有鹧鸪斑等等变幻莫测的各种窑变,璀璨如漫天星斗,被称作是土与火交融的艺术。
点击视频,一起去建阳的一处仿古龙窑,看看下面这些粉粉的小茶碗怎么变身华丽丽的传统建盏↓
在南平,除了像建盏这样的文创产业外,还确定了绿色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等七大产业作为南平未来发展的主打产业。
在“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思路指导下,南平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入手,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互促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这是光泽圣农集团的食品六厂。从最初的个体养鸡场,到亚洲第一的白羽“肉鸡王国”,圣农缔造了肉鸡行业的“凤凰传奇”。今年5月,圣农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品种诞生,打破了国外企业长达百年的技术垄断。
这是政和光伏发电项目。闪闪发光的太阳能板下面还有一排排玻璃房,里面种着食用菌、蔬菜和花卉。棚上发电,棚下种植,这个“新能源+现代绿色农业”示范项目,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作为全市最后一个省级扶贫开发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政和在今年也将成功“摘帽”。
武夷新区的廖俊波纪念馆,每天都有超过200人次的员干部来这里观摩学。如今,在俊波精神的鼓舞下,南平广大员干部,鼓足精气神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去。
南平的毛竹林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去年就产出2亿根毛竹,带来300多亿产值。
在这个丰收的日子,武夷山五夫镇的人们,用快闪的方式放声高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一起去看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