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的小康故事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时间: 2024-05-17浏览:

  “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一年年、一次次,习走进一处处、一座座学校,看校舍建设、听教学进展、问师生感受,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勉励大家发奋图强、不负韶光;亲自部署和推动教育发展改革,以人民之所想、之所需,作为教育改革之所急、之所向,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尺度。

  校舍窗明几净、校园设施完备,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这些年,学校成了不少乡镇最好的建筑。

  而在30多年前,乡村学校被形容为“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

  1984年3月的一天,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同志骑车来到北贾村小学察看校舍。这个北贾村在当地还算富裕,但是小学的景象却是破败不堪:

  因为风吹雨淋,十几间教室房顶的瓦片都快掉完了,没有一扇窗的玻璃是完整的,教室门要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

  习同志要求当晚就开会落实整改,“至少先要有院墙、灯泡、玻璃,有木头的课桌板凳”。

  “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习同志要求各乡镇、各村都要这样做。

  “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习一直放在心上。

  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9岁的策耿(右)在家附近的戈壁上网课(4月1日摄)。策耿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学校四年级学生。由于疫情防控,策耿父母长期雇佣的一名外省羊倌没能回到当地,一家人只好回到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牧区家中照看羊群。期间,策耿一边协助父母,一边上网课。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在四川省昭觉县拉莫足球场,阿作伍勒(左)在训练中拼抢(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四川省昭觉县的瓦吾小学终年云雾缭绕,被称作“云端小学”。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知道,在遥远的北京,习爷爷一直牵挂着他们。

  2018年春节前夕,习乘车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看望贫困群众。他为小女孩吉好有果唱出的《国旗国旗真美丽》热情鼓掌,关切地询问村民“孩子有没有学上”。

  在这片被悬崖峭壁围绕的土地上,曾有数以百计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的“悬崖村”,孩子们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就在习看望彝族群众半年后,沿着校门口的路,彝族少年阿作伍勒第一次离开家乡、坐着动车来到南京参加足球友谊赛。他的家族里,从未有人走得这样远。

  “万千乡村孩子”是习心中的牵挂,“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他的殷切嘱托。

  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合唱社团的学生在合唱(2019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与杨家岭革命旧址紧紧相邻。走进校园,一眼就能看到米黄色教学楼上的红色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

  就是这所小学,习同志曾两次通信、两次到访。2015年2月,习第二次来到这里,看望教职工,并关切地询问教师待遇如何。老师们至今仍记得当时殷切的嘱托:“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三大核心问题。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2019年4月,冒着早春的微雨,习沿着蜿蜒的山路,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中益乡华溪村。

  “支教多长时间了?”“现在工资水平和县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中益乡小学操场上,习一句句暖至心扉的问询,让老师们倍觉亲切。

  教师马影翠告诉习,自己曾是中益乡小学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母校教书育人。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

  为她点赞“太好了!”并高兴地说:“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扎根这里的一批乡村教师,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培养这些优秀的后代。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同学们在“5G双师课堂”上(2019年1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研究部署系列改革举措。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推进,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每年吸引4.5万人到乡村从教,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8万多所乡村学校130万名乡村教师……

  “从事贫困地区教育大有可为”,习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写道,要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天津中心城区沿海河顺流而下,一座津南新城映入眼帘——集纳了全市中高职院校和主要职教资源的海河教育园区如今楼宇耸立。近年来,10余所职业院校整体搬迁至此,在这片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打破围墙、资源共享。

  2013年5月,习来到这里,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并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代表座谈。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在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员进行美发实操练习(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习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关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15年6月17日,刚过完自己17岁生日的第二天,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4级学生高余,在习面前“秀”了一把操控机器人的技能。这一天,当高余在学习控制机器人手臂完成屏幕书写的动作时,习来到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走进了他所在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一下子脑袋有点空白。”高余还在紧张时,已经微笑着把手伸了过来。握住的手,高余“感觉一定要抓住机会让看看我们中职学生的实力”。

  习和他拉起了家常,“你家在哪里?”“为什么想到这里来学习?”“学习生活的感觉怎样?”“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告诉,自己的家在贵州毕节,到中职学校学习是看中了这里可以学到未来市场上需要的技术,“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能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

  “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习的话语,让同学们倍感振奋。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中新友好厅(2019年8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位于甘肃张掖的山丹培黎学校创办于1942年,以职业教育为特色。长期以来,习同山丹培黎学校情意相连,不断为这所学校送去祝福和关怀。2019年8月,习走进这所学校。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习对同学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大有前途。我支持你们!”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教职工在陪伴儿童们玩耍(2019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靖 摄

  2014年春节前夕,习来到这里,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和老师。聋哑女孩王雅妮向弯了弯大拇指,用哑语表示“谢谢”。习笑容可掬地跟着学:“伸大拇指是‘好’,弯一弯是‘谢谢’。”

  在这里,跟大家交流,问学习,说志向,翻看手语书和相册。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他十分高兴,祝愿孩子们学业有成。

  1990年9月,三次参加高考的福建闽清籍残疾考生黄道亮,被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同志兼任校长的闽江职业大学破格录取,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无双臂大学生。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校园一角的优秀毕业生荣誉墙上又新添了几个名字:陈伟亮,上海职业技能鉴定中学题库管理科职员;吴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陈玲琳,上海随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手语项目总监……

  启音学校是一所对听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13年前的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同志来到启音学校,勉励教师启音之声、启德之蒙、启慧之灵、启行之初,让学生在平等、关爱、愉悦中学习、掌握技能,让他们将来健康快乐地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住院者在下棋(2019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正如2016年7月习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大家时所说的:“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的目标。

  一批批特殊学校走出的孩子,正绽放着特别的精彩。(记者胡浩、吴振东、柯高阳、郭敬丹)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