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沙县小吃依法为“沙县小吃”保驾护航
今年3月8日,三明市沙县区法院开展“巾帼暖人心 法爱润万家”普法宣传活动。沙县区委政法委供图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素有“中华小吃之乡”美誉,“沙县小吃”历史悠久,享誉全国。然而,随着“沙县小吃”品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涉知识产权保护、民间借贷、劳务合同、食品安全、集资诈骗等各类纠纷也持续增多。对此,沙县区委政法委联合区法院等部门,探索“沙县小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路径、新办法,积极打造“舌尖上的枫桥”,为推动“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为解决在外发展‘沙县小吃’产业的老乡的后顾之忧,我们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对全区村级调解人员进行专业化法律指导,提升他们依法化解纠纷矛盾的能力,及时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让走出沙县发展小吃产业的老乡们心无旁骛,专心推动‘沙县小吃’产业不断‘出村’‘出圈’。”记者在“沙县小吃第一村”夏茂镇俞邦村采访时,沙县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裴秀萍告诉记者。
2023年3月21日,沙县区诉源治理中心顺利化解了一起“沙县小吃”业主店铺经营权转让纠纷。这是同 年1月9日沙县区委政法委联合区法院、司法局成立三明市首家诉源治理中心后,由事发地广州市导入该中心办理的首起异地纠纷案件。
2022年8月9日,“沙县小吃”业主张某在广州经营一家小吃店铺,由于孩子在南昌上大学,便将店铺转让给同乡陈某,准备去南昌开店。转让合同约定,陈某先付5万元转让费,3个月后经营稳定后再付余款3万元。但是,陈某支付5万元后,以自己入不敷出为由拒绝支付剩余转让费。张某多次催讨未果,于2023年3月15日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向沙县区人民法院提交了立案相关材料。
因该案涉及本地小吃品牌产业,沙县区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立刻为该案开辟“绿色通道”,将该案委派至沙县区诉源治理中心,并邀请“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工作人员参与化解。随后,立案庭法官与诉源治理中心调解员联系到张某和陈某。考虑到陈某和张某身在异地,如果回来进行调解,不仅耽误时间,也会造成二人小吃店铺的营收损失。承办法官立即引入“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让分别负责服务广州、南昌两地的法官指导陈某和张某参与在线调解。
通过在线诉讼调解视频,法官发现,陈某店铺人头攒动,经营状况良好,不像是其所说的入不敷出。陈某在调解过程中也承认店铺盈利事实,不愿意支付剩余转让费的真实原因是两家过去存在矛盾。得知事情原委后,张某也对过去的事情表示歉意,在多方耐心调解下,张某和陈某最终化解干戈,重归于好。双方通过在线平台签收了民事调解书,3万元转让费也当场付清,这起转让合同纠纷历时6天得以圆满解决。
记者了解到,沙县区诉源治理中心由区法院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任中心主任,立案庭指派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入驻该中心,全程参与诉前纠纷化解。一年多来,该中心已经形成了“调解前置、诉讼断后”渐进式的过滤体系,累计化解各类小吃纠纷285件,沙县区法院一审受理相关案件数同比下降18.4%,诉源治理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沙县区法院还联合诉源治理中心,积极推动异步庭审“云调解”“云审判”,“错时”办理以适应小吃业主工作时间和节奏,为境外小吃业主提供法律咨询、网上立案、视频委托见证、在线送达、互联网开庭、调解等司法服务,实现“隔空+错时”的调审无缝对接,让小吃业主足不出户,解疑息纷。
“针对小吃业这一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互联网简便快捷优势,创新‘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隔空+错时’等工作方法,不断满足异地小吃业主对法治的需求,同时对各类纠纷开展在线调解、联动化解,为‘沙县小吃’富民产业在各地合规合法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沙县区诉源治理中心负责人俞隆彬说。
“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是沙县区法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枫桥式工作法”,是针对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沙县小吃”产业的现实需求提炼而成。
“为了克服‘沙县小吃’产业在发展中的短板,让小吃业主外有所依、家无所忧、心有所归,三明市委政法委指导沙县区委政法委,联合区各政法单位,多举措拓展司法延伸服务,全力为‘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三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党组书记方艺告诉记者。
据介绍,沙县区法院结合“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子公司和联络处分布于30个城市的人熟地熟网络,配备了30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对接服务。在线驻点法官(法官助理)负责所在城市涉小吃业主案件的管理、分流、指派、调处、司法确认及小吃业主法律咨询等工作,实现诉前、诉中、执行无缝对 接。2022年以来,这30名驻点法官为在外小吃业主累计诉前化解各类纠纷1400余件。“将家乡的法律服务覆盖全国所有沙县籍小吃业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乡的关怀就在身边。”裴秀萍由衷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沙县现有留守人员超过2万名。为了让在外置业的“沙县小吃”业主无后顾之忧,近年来,沙县区委政法委指导区法院不断拓展“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并联合区法学会广学会会员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法治进校园”“送法下乡”“春蕾行动”等活动,47名法官和法官助理担任47家院校法治副校长,实现全覆盖,通过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心理辅导等方式鼓励引导留守群体加强自我保护。
与此同时,沙县区积极倡导“一城一法官”联络员主动融入“沙县小吃”驻外机构开展府院联动。通过联网各大城市的“沙县小吃”联系点,采取视频调解、线下确认身份和委托签订协议的办法化解涉相关纠纷。
依托“一城一法官”工作机制,按照“驻外机构反馈、属地法院吹哨、纠纷部门报到、从业人员属地联动”模式,沙县区定期组织律师、调解员等力量,围绕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沙县小吃”矛盾多发地,与驻外机构、当地相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统计、梳理分析和研判化解,突破地域联动化解瓶颈,让广大小吃业主真正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法律援助无处不在。
如何为打拼在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业主稳定后方“根据地”,“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力量”同样必不可少。
以夏茂镇俞邦村为例,该村素有“沙县小吃第一村”之称。20世纪80年代,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多地少又缺乏管理,在各种利益需求的驱使下,很多村民打起了歪主意,偷砍盗伐屡禁不止。
为了保护山林,该村村委会制定了“禁伐公约”,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聘请“专职人员”巡山 ,村民保护树木的意识逐渐提高。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4.5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3%。
沙县区法院还在俞邦村设立了“法官工作室”,为“沙县小吃”业主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咨询、纠纷化解、立案诉讼等服务,法官定期驻点开展涉“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夏茂镇创新“一党委三中心”(三中心即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实践文明中心、综治中心)工作机制,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自治社会组织到俞邦村开展进村驻点调解工作,联合法院构建起“法律意见在一线”“业务指导在一线”“诉调服务在一线”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俞邦村的治理法治化水平。如今,俞邦村建立了常驻普法点、法律服务站,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夜谈会”“法治电影展播”“法治漫画展”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留守人员法律意识,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俞邦村的蝶变,是夏茂镇长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体现。该镇自2022年9月起创新探索“4+N”守望邻里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组建由1名镇党政班子成员、1名派出所民警、1名村“两委”干部、1名巡逻队员+党员、村民小组长、、大学毕业生、热心群众等N方面群防群治社会力量组成的“4+N”守望邻里社会治安群防队,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常态化摸排隐患问题,常态化调处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平安宣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夏茂镇及俞邦村是沙县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美丽平安乡镇的一个缩影,也是三明市向全国展示“沙县小吃”品牌健康有序、合规合法发展壮大的一个窗口。“只有平安稳定的大后方,在外打拼的‘沙县小吃’业主才会安心放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沙县小吃’品牌才会越擦越亮,‘沙县小吃’产业才会行稳致远。”方艺总结道。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