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流淌的是姓军为战的血液——军用饮食供
发布时间: 2024-06-16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春节假期,驻守营区的部队官兵可以享用天南地北的家乡味道,外出执行任务的指战员也能品尝到各地风味菜品。保障外出执行任务官兵,正是我的主责主业。
我的名字叫军用饮食供应站,简称军供站。我诞生于炮声隆隆的解放战争时期,是地方人民政府在交通沿线开设的支前机构,最初的职能是为子弟兵提供干粮、热水、马匹草料等军需物资。后来,我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拥军支前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为过往部队提供饮食、住宿保障等任务。
70多年来,我没有穿过军装,但骨子里流淌的是姓军为战的血液。如果你不信,请听我细细道来。
“一个灶台、几口铁锅,数本食谱”,这是我以前制作饮食的主要家当。当部队需要保障时,军供站工作人员往往提前1天就要围着灶台开始准备,烟熏火燎地忙活好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为提高军用饮食保障效率,大力推动军供设备换代升级,我的家伙什儿越来越现代化。在广西桂林市、广东省深圳市、贵州省遵义市、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及山城重庆市等地,“智慧厨房”已经成为我的新名片。
简单来说,“智慧厨房”就是用智能化的系统和设备,替代人工完成膳食制作的各个环节。“智慧厨房”拥有全自动切块机、多功能切菜机、炒菜机器人等,可实现从蔬菜清洗到盒饭装车全流程的自动化,让费时费力的工序变得十分简单:
全自动切块机可将整鸡、整鸭、大块排骨进行案板式切剁,案板拆卸方便,便于实施机动保障;多功能切菜机可将各类蔬菜切成丁、片、丝、条等形状;炒菜机器人自动精准注油、自动煸炒、自动勾芡、自动出菜、自动洗锅,平均每8分钟出菜30公斤,自身存储1000个以上“菜谱”。以往,一名大厨一个小时要竭尽全力才能完成几十道菜,而借助“智慧厨房”,炒菜机器人每小时完成170道菜轻轻松松,保障效率一下子提高4倍以上。
有了新装备,不忘基本功。我继续鼓励工作人员苦练内功,使军供系统的等级厨师越来越多。这些大厨“一招鲜”的手工操作与“智慧厨房”烹饪流程形成优势互补,快速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过境官兵品尝之后赞不绝口。
在许多地方,军供站是按照“居家型”模式建设的,餐厅、宾馆、浴室、图书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让部队官兵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其实,这种模式是源于我的“本领恐慌”:随着过境部队机动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时候,官兵没有特意去找军供站,而是选择自我保障。
形势任务需要我延伸保障触角。我一方面组建前出保障分队,另一方面添置野战炊事车、恒温送餐车等移动设备,努力做到过境部队在哪里需要保障,我就伴随保障到哪里。
你们看,上海市、重庆市、福建省福州市的小伙伴们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了高铁站台、机场航站楼;江苏省连云港市、安徽省淮北市的小伙伴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为部队官兵提供“套餐式”服务;江西省吉安市的小伙伴还机动140公里跨区域保障……
去年5月,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指导两家军供站,随船出海保障任务部队,小伙伴们克服晕船、操作空间小、排烟效果差、船上电压不稳等困难,按时按点、保质保量为该部官兵做出“四菜一汤”。
尽管大家吃了一些苦头,但我没有听到一句怨言。因为大家清楚,军供站长期在陆地上实施保障,要把任务延伸到海上,必然遇到不少挑战,只有战胜这些挑战,才能体现军供工作者的担当。
以前,经常听到官兵类似的“吐槽”:来时吃的是鸡块炖土豆,回去吃的是土豆炖鸡块……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厢情愿地搞保障,容易脱离官兵的需求实际,会让“鸡腿”变成“鸡肋”。
我主动与任务部队沟通,安排小伙伴跟随军列调研、走进军营问需。针对部队官兵提出的个性化餐饮需求,我不断丰富菜品样式、加强膳食调剂,逐步将保障模式由做啥吃啥转变为需要啥做啥、想吃啥做啥。
在安徽省合肥市,我通过测算官兵机动途中体能消耗指数,根据季节特点,调整膳食中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比例,力争实现“卡路里平衡”。
在广东省东莞市,我依据部队官兵饮食习惯,选配主副食品、搭配荤素菜肴、提供水果饮料,让指战员享受到“点菜式服务”。
在广西百色市,我采取文化氛围熏陶的办法,让官兵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
近年来,随着部队实战化跨区演训的深入开展,我原来“单兵作战”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任务需要。部队有关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保障机构按照“联战联训联保”的要求,指导我建立了多套联合上阵的工作机制。
——军供站人员编制有限,遇有大项、紧急任务人手不足。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遴选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餐饮企业,与之签订《应急军供保障协议》,动员优质社会资源加入保障部队的行列。
——一家军供站势单力薄,我们建立区域协同机制,让几家单位组团上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点串线、接力保障。
——针对过境部队保障需求越来越多的实际,我在部分地区探索形成集饮食饮水、医疗救护、物资采购、车辆维修、燃料补给于一体的联动保障机制,为部队打胜仗提供“套餐式”服务。(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兵整理)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热点问答:春节何以获列联合国假日三明大田
骨子里流淌的是姓军为战的血液——军用饮食
福建三明豆腐皮福建清流:走访食品生产企业
三明市土特产有哪些济宁有哪些土特产
三明市土特产有哪些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
数码科技利与弊2012数码相机关键词:廉价全
手机史上最赞的设计!曾经爆火的全面屏方案
数码科技利与弊退学12年我的人生不是轨道
旅游攻略三日游上海三日旅游最佳路线攻略
北京旅游攻略3日游超详细三天攻略看完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