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 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户籍人口为3969.28万人(2023年统计公报),土地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85%,耕地面积约为0.932万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7.52%(福建省国土三调数据公报)。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等原因,决定了福建农业无法大规模从事现代农业经营,同时在全国农业发展中也无明显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利用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笋竹、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就成为了福建省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同时,福建省作为丘陵地带,陆地与海洋面积的综合占比为全国的1.814%,但2022年农林牧渔产值为5502.87亿元(2022年统计公报),占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526%(国家统计局),这也为证明福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说明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因此,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对于推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土特产的发展首先要扎根本土,立足本土并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本土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充分利用乡土自然与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通过依托当地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立足本地找亮点”,除了需要强化名、特、优、新、奇等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外,还应当明确“土特产”的定义及统计口径上的规定。在“土特产”的评选认定方面,着重考虑各地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资源。在加快品牌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评选出较为名优的“土特产”,并出台相应的“土特产”名录加以推广。对于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乡村,我们还应深入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建立文化中心、民俗文化展厅、特色产品培训展示体验等方式,进行多种展览、全方位宣传,并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活动来进行推广,以此来吸引游客,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推广模式,达到以文化带动经济的目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乡村“土特产”要在“特”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有特色的好品质、好品牌,让本地“土特产”能更好地服务城乡、致富农民、利好于广大群众。
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立足福建资源特色。这是加快本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尽快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与产品定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创建覆盖全品类、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例如,在规划引领方面,我们可从品牌培育、推广、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出台具体工作举措;在具体运营方面,可成立与农业发展投资相关的企业,以企业运营模式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运作与推广保障;在标准认证及规范化品牌管理方面,可建立品牌标准体系,引进第三方认证的模式开展具体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好当下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建立并打造起一条从采摘到交易,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大数据平台系统,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并帮助企业与个体间的沟通互动,为品牌的持续发展和销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想要做好产业链,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产业链的定位和目标,并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培养专业人才等方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的全链条升级和发展,以此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讲究的是系统化、集群化和市场化,既要保护现有生态,又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所以在抓大方面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小方面。一方面,我们要重点支持并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对农户带动力强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果业、蔬菜、畜产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而使其能够提高对产业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整合零星产业,形成适度规模经济。在特色产业区的大定位下合理规划各个乡村产业布局,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带动,引导广大农户从分散经营模式下,逐步转向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进而实现对零散产业的再整合。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定期派遣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对合作社的农产品进行生产标准培训与认证培训,从而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其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能更好地带动个体农户的进一步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深化福清市、古田县、尤溪县产业融合先导区的基础上,福州、泉州、漳州等地推出了多产业链横向融合发展。例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养老”等融合产业,从而形成了“农业+” 的多业态发展。而在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地,水产品、蔬菜、林产品以纵向延伸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在加快产品加工的同时,也加快了产品基地建设,从而实现了从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实现了“农业+加工业+物流”的发展模式,拉动“1+2+3”产业融合。
此外,当地政府还为广大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搭建了多种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方式。首先,鼓励企业与农民签订“农资供应—生产—购销”合同,按照企业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案进行定制化农业生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进行收购,同时企业还推出二次返利等一系列奖励措施,让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民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积极性。其次,农户(或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农机具等入股龙头企业,或农户先入股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或投资兴建龙头企业,农户以股东身份获得收益。最后,鼓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通过利益共享,稳定市场主体关系,推进彼此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总之,推动特色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与此同时,我们企业和个体农户之间也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的同时,加强自我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同时注重生态环保,进而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使得特色现代农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程瑞惠 黄伟超)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