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尤溪彪“炳”果香满

时间: 2024-05-18浏览:

  金柑果飘香,农户笑开颜。11月15日,记者走进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真地村老虎垅家庭农场,漫山遍野的金柑喜获丰收,一颗颗金黄透亮、硕大饱满的金柑缀满枝头。

  今年54岁的王作炳,是尤溪县管前镇远近闻名的种植金柑致富能人,他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大面积金柑种植,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他种植的金柑荣获“尤溪好金柑”“尤溪十佳金柑”称号,老虎垅家庭农场先后获评市级和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当地政府先后授予他“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带头人”“发展金柑产业生产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年,我家的金柑预计在12月底开始采摘,我的基地现有金柑树3000多株,种植面积60亩,产值达100多万元。”王作炳高兴地说道。

  尤溪是“中国金柑之乡”,全国金柑四大产区之一,尤溪栽培金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朝崇祯《尤溪县志》物产篇中就有文字记载,金柑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种金柑30多年了,之前种过稻子、食用菌,还养过猪,效益都不太理想。”王作炳介绍道,恰巧当年金柑市场走俏,考虑到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他当即决定和妻子一起开始种植金柑,“从1993年开始开荒破土,当时种植了10多亩金柑。”王作炳说。

  “我种植的是实生苗,到第十年金柑才开始进入丰产期。”通过多方学习,反复试验,在县里农业专家、果树专家的指导下,王作炳种出的

  “种植农作物是‘靠天吃饭’,金柑果实成熟期怕雨怕冻,有一年遭遇极端天气,

  我家的金柑几乎颗粒无收。”收成惨淡后,王作炳痛定思痛,2013年投入近80万元搭建钢架大棚。不仅如此,他还成立了家庭农场,率先在大棚里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采用生态栽培、综合防控病虫害措施、运用物联网智能系统等,注册“阿炳伯”商标,实现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基地生产的金柑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产品畅销江浙沪一带。种植大户王作炳住上了小别墅,开起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想进一步推动金柑产业化、品牌化,只有抱团发展。”2021年,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王作炳当选为真地村党支部委员,他积极倡导发挥规模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打造“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加贸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模式,推动金柑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金柑产业要发展,把握品质是关键。据了解,真地村很多种植户早有建设大棚的想法,可因建设投入太大,大家迟迟不敢开动。

  2022年,金柑大棚建设项目被列入尤溪县重点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提升金柑品质,王作炳积极发动村里的6家种植大户,联合成立了尤溪县真桔金柑专业合作社,抢抓政策机遇,建设金柑大棚总面积达60亩左右,根据扶持政策获得政府补助90万元。

  “修建大棚后,提高了金柑的避雨、抗冻能力,延长其留树保鲜时间,采摘期从11月延长至次年3月前,每亩能增收6000至8000元。”王作炳说。

  “今年我家的金柑其中一个大棚约7亩已经被客商订走了,统货价达到每公斤14元,真是多亏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亩大棚建设费用约3.5万元,政府补助1.5万元,个人只要出2万元。”合作社社员王业樟表示。

  在王作炳的带动下,当地很多农户开始规模化种植金柑。王作炳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金柑种植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其他种植户。“金柑果树容易遭红蜘蛛、黑点病等病虫害,王作炳时常会根据具体情况,教我们管护、培育的方法和技巧,让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们都很感谢他。”王业樟说。

  分享经验的同时,王作炳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工作岗位。今年60岁的王业宝也是线年开始,他就来到老虎垅家庭农场打零工,“我主要做盖膜收膜、金柑采摘、管护等工作,每年平均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王业宝说。截至目前,王作炳已辐射带动近9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

  近年来,尤溪县紧紧围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平台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金柑产业健康发展。如今,尤溪县现有金柑种植户3200户,金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9家。截至2022年底,全县金柑种植面积达到2.55万亩,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约2.1亿元,金柑已成为村民的致富“金豆豆”。

  在不久前举行的尤溪县第九届金柑文化旅游节上,管前镇人民政府同福建供销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经建成金柑集散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科技展示中心,即将投入运营。明年计划启动福建尤溪金柑产业园建设,以集散市场和数字云仓进行产业前端布局,建设以区域农业产业为贸易前端的4.0产业生态园推动金柑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供销集团和我们签约,拓宽金柑销售渠道,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绿色通道。对我们来说,产品更不愁卖了。”签约仪式上,王作炳作为代表签订销售合作协议,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今后金柑的销售量会越来越大,产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更多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白)(夜)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35126号-9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