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书单 学府春秋:13本中国教育史主题图
发布时间: 2024-07-0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本书单汇聚了一系列跨越时空、涉及多个角度的著作,旨在呈现一幅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变迁画卷。从科举制度的千年传承,到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民国时期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到近代中国大众教育的兴起……这些图书不仅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更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传承、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
回顾这段历史,也是为今日高考的学子们提供一份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愿所有学子都能蟾宫折桂,如鲲鹏举九天,如骐骥驰千里,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
《观榜图(局部)》,此为殿试后人们争相观榜之景。旧传为仇英所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工农等非精英为主体的大众教育是20世纪中国特有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大众教育归入社会教育的范畴。然而,20世纪中国革命的路径深刻地改变了源于欧洲现代市民社会的教育理念。本书通过个案呈现大众教育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聚焦三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有关工农等非精英大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他们来说,工农的教育并不仅是识字、算数。大众教育既是这些不同派别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接触和认知大众的方式,也是他们改造和动员社会群体的重要场域。
民国时期,为了培养适合乡村社会的师资,乡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一批学者对乡村师范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和躬身实践,在师范教育尤其乡村师范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分析了乡村师范学校兴起的国际、国内背景,梳理了民国时期教育学会、中央及地方政府等层面关于乡村师范学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说明当时乡村师范学校的办理成效,对乡村师范学校的行政组织、经费来源、校舍、课程、教师聘任、学生管理进行全面的介绍,并以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和山东省立滋阳乡村师范学校为例,考察了乡村师范学校的社会推广事业,探寻了民国时期乡村师范学校与乡村社会进步的关系。
西南联合大学是七七事变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战时高等学府,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在短短八年半中,这所高等学府的师生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谱写了光辉篇章。本书围绕“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的主题,梳理了西南联大师生从南渡至抗战胜利后复员的经历,其间涉及该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以该校师生对抗战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贡献为重点。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本书植根近代中国不同政府主体政治文化历史语境和近代社会自身发展脉络,借鉴社会文化史、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聚焦于丰富多彩的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实践。全书分八章展开,依次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制度设计、多层传播、空间重构、仪式操演、体魄训练、休闲教育、新型结社,以及识字课本中的“国家话语”等主题,依靠丰富、生动的史料,详尽而全面地阐述和分析了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如何通过政策规训、集体仪式、空间改造、识字教科书编写等实现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的目标,揭示政策与社会变革的因应关系,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
本书紧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这一主题,运用社会学理论视角在调查案例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近代以来私立大学的创立和改革开放后民办大学的发展历程、体制机制、运作策略、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性研究,认为民办(私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事业和经济体系全面发展对各行业、各学科、各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的民办高校今后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实施场所——“贡院”,何以在考官与举子的笔下成为“棘闱”?考官与举子,在他们所谓的“棘闱”的空间里,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产生了怎样的互动?由此,表征着“礼乐”“求贤”的科举考试,实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行动?本书借助空间社会学、心态史学等理论,在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的建筑学原理,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制度化空间,表征着“礼乐”“求贤”,而实质上则是利用建筑学的物理功能进行监督、隔离的规训空间。
本书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一方面力求系统揭示影响三角学教科书建设和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另一方面也重视对三角学教科书内容、编写理念、组织形式等具体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分析,力求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三角学的教育情况,并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经验,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启示与建议。
本书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民办教育从先秦时期到当代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挖掘、深化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民办教育的起源、盛衰历史成因和发展脉络,进一步展现了2500多年来中国民办教育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书中以历史研究常用的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古代和近代的民办教育发展历史,通过私立教育现象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中国古代和近代、当代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律。
本书通过对清季民初学制、学堂与经学关系的研究,以近代中西学关系的消长为背景,梳理了科举不能容纳西学之后,中学进入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架构,被西学分解重组,以致经学最终因难以调试而被迫退出的历史进程。经学退出的问题,反映了近代中西文化的此消彼长。而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也是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的科举与学堂之争的主题。经学进出学制与学堂,恰能呈现相关历史进程与轨迹,可说是认识近代经学历史命运的重要途径。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具体展现近人如何用西式统系来条理中国固有学问,避免简单判定经学退出历史舞台的复杂性,借此深入了解困扰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症结。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最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 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中国近代教育经历了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嬗变的历程,旧式教育的衰落,新式教育的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形成,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胜利,构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近代化的基本路径。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包括历届政府主导的教育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奴化殖民教育,是在新式教育出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近代教育的主要构成,但新民主主义教育代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承载着教化的使命,关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实现人的近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走向。对中国近代教育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的了解,可以加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认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新茶饮高价“疯抢”栀子花,收购价从每斤3元暴涨到40元,有花农收入翻番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小米最强折叠屏!MIX Fold 4配置揭晓:首次搭载徕卡Summilux镜头
教育科学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
汽车之家官方首页全新大众迈腾领衔!7月将
热门网站用户体验排行榜:汽车之家靠前?汽
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科普
科普知识健康生活-生活常识科普
成都新津区 开展应急急救医疗常识健康讲座
三明市特产,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
2024年三明市沙县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行!
三明美食福建文旅推介会走进上海
清流:名优特产品专场交流会在京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