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什么是的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要理清“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我们有必要先明确劳动的基本内涵。《辞海》对“劳动”是这样定义的:“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就蕴含着劳动 必备的要素——体力和脑力。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大致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人是劳动的主体,人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来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原理作为的教育方针。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劳动只是被看成工业和农业领域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 对劳动简单化的理解。“劳动教育被确定为勤工俭学、勤俭建国、多快好省建 设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创造生产价值的途径和公民道德标准。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惯,激发国民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主要侧重于体力劳动这一形式,鼓励国民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来创造物质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 建设人才,改革旧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因此,课程设置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以此来改造学生思想。这 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普及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的作用,但是在 实施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过分强调成效而忽略了过程,在方法上操之过急,常常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尤其是“”时期,我国的各项事业均受到严重冲击,劳动教育也被教条化。在错误政策的指导下,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均以纯粹的体力劳动为主,为服务,理论课程被 严重忽视。教学内容方面,小学主要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学大力强调思想政 治教育,借助劳动教育宣传阶级斗争。教学原则方面,一切劳动教育理论必须 为生产服务。教育制度方面,村校不分,学校由公社和大队开办,形成“民办公助”式学校,学生服务农村或者直接从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学成之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改革开放以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引起了深入讨论。努力给脑力劳动正名,重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贯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将我国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更全面,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受科技革命和国内教育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的劳动教育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课程内容方面,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自我服务劳动、家务 劳动、简单的社会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以及手工艺劳动为主。中学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为主,包括农作物种植、木工、烹饪等日常生产生活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则灵活多样: 一是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将其穿插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二是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三是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定期到校办工厂和农场进行实 地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开设手工艺课程,主要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劳动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并且取得了较大进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维度逐渐凸显。
进入 21 世纪以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阐释了新时期劳动的内涵,明确了劳动创造价值,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劳动的风气。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就劳动教育做了调整。的十六大报告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明确为和的一项重大方针。此外,2001 年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坚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强调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强调了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综合各个时期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培养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劳动教育锻炼受教育者的劳动 技能,使受教育者积极投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二是作为德育的内容之一,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使受教育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进入,强调广大青少年要“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5 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以来,立足历史方位,多次就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这些有关劳动的重要论述回应了的重大关切。2019 年 7 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这是劳动教育作为与其他“四育”对等的概念首次在正式文件中被提出,体现了对劳动教育的迫切需要。
2020 年 3 月,、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惯。”《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得到强化,有利于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培养。同时,《意见》明确表示育人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奉献社会。”《意见》明确了准确把握育人导向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界定,“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的教育活动。
总之,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 磨炼意志,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尊重劳动成果,能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
雷柏科技:2024年半年度净利润约2142万元同比
昆明必去4个景点昆明旅游四个景点你可不去
2022款 凌渡L 280TSI DSG超辣旗舰版怎么样-汽车之
敦煌市公安局:守护此间青绿绘就平安“警”
福建宁化喜添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24-10-14宁
老北京人冬天最爱的十个美食 北京地道特色
这才是适合40岁女人的时尚穿搭体面高级不显
沪深股通华策影视7月31日获外资买入050%股份
教育的定义什么是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