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富民特色產業創造美好生活2024-09-14三
发布时间: 2024-09-1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人們南來北往,文化碰撞交融,人間百味在這裡相遇,“沙縣小吃”逐漸發展壯大。
2021年3月,習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產店裡、村民家門前,同鄉親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
習總書記指出:“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業。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沙縣小吃自唐宋時期由中原地區傳入,如今遍布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門店超8.8萬家,連鎖標准店達5065家,年營業額超550億元,被譽為“國民小吃”。
從小作坊到大工廠,從肩扛手提到連鎖經營,從跳出“農門”到闖出國門,來自山區一隅的沙縣小吃,如何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茁壯成長,其中有著怎樣的“富民密碼”?如今沙縣小吃怎樣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大暑時節,萬物豐茂,《民生周刊》記者走進沙縣找尋答案。
小吃發展成大產業,源自歷屆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及沙縣人“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精神
走進夏茂鎮俞邦村,綠蔭如蓋,流水潺潺,蟬噪陣陣而林愈靜,鳥鳴聲聲且山更幽。村口石牆下,一棵千年古樟蜿蜒盤旋,不遠處的大石頭上,“沙縣小吃第一村”7個朱漆大字,記錄著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的起點。
沙縣地處閩西北山區,全境80%以上是丘陵地帶,盆地河谷和低丘陵面積隻佔7.85%和6.6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三四百個大大小小的村庄,散布在沙溪河兩岸的山陵河谷之中。改革開放后,村民的生活有了大幅提升,雖溫飽有著落,但致富路茫茫。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沙縣一些老百姓開始到全國各地闖蕩,開設小吃門店。習在福建工作期間,很惦念這個富民產業的發展。
1999年3月4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准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2000年8月8日,已擔任省長的習在夏茂鎮召開座談會,強調要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村民們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信心大大增強了!老支書俞廣清和其他村干部領著村民們,到福州等地嘗試經營沙縣小吃。”俞邦村黨支部書記張昌鬆對記者說。
“俞邦村不大,轄4個自然村,共309戶1112人,現在超過80%的勞動力分布在全國,從事小吃產業。”張昌鬆說,最早一批沙縣小吃業主多數成了村裡的先富者。此后,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同鄉同業聚集,經營小吃店的人越來越多。
扁肉、拌面、蒸餃、燉罐、鍋貼、烙粑、米漿灌腸、玉糕、芋包子、甜燒麥、將軍米粿……在改革開放和城鎮化產生了大量流動人口的市場環境下,以“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為口號的沙縣小吃,憑借價廉物美、簡便快捷的優勢搭上了時代快速前進的列車。
天生的包容基因,為沙縣小吃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它是1600多年前古中原漢族的面食文化,與福建三明閩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此后千年,在與各地飲食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沙縣小吃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不僅保留了古老的味道,還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創造性。
“如果你想嘗遍正宗沙縣小吃,要花好幾天。經歷了1600余年的傳承,米、面、豆、肉四大系列產品加起來有240多種。”在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張昌鬆介紹,“每個節慶時令都有不同的味道,春節有白粿,元宵節有糍仔,清明有烏飯團,立夏有喜粿,端午有花椒餅。”
沙縣人“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精神,為小吃“走出去”提供了內核動力。一天動輒營業近20個小時是眾多沙縣小吃業主的常態,每天凌晨一兩點休息,清晨五六點起床,忙到深夜結賬時,要數近千張毛票。
沙縣小吃逐步發展起來,得益於黨委和政府“為民謀福祉”初心不改,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上世紀末,沙縣小吃以准確的市場定位,開始填補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乘勢而上,闖出一條路子。敏銳地觀察到沙縣小吃的發展潛力,地方政府開始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並成立相關機構,為小吃業主“闖出去”一路護航。
1997年5月,沙縣召開專題研究沙縣小吃業問題的會議,研究制定《關於促進沙縣小吃業發展的意見》。會議決定將沙縣小吃作為今后發展第三產業的支柱行業,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下設沙縣小吃辦,組建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建設沙縣小吃一條街,注冊“沙縣小吃”商標,還確定每年的12月8日為“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沙縣小吃產業開始從群眾自發的、渙散的、無序的狀態,逐步向有組織、有標准、規范化轉變。
“不知道磨破了幾雙鞋。”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說,為了讓小吃業主快速融入陌生環境,干部們一頭扎進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天天走街串巷為村民尋找合適的門店。“技術人員下鄉為百姓免費培訓,小吃業主有困難還可以申報小吃貸款,我們做的都是為了老百姓。”
面對最初幾乎無法帶來稅收的行業,歷屆黨委和政府不懈怠、不動搖、不折騰以及不遺余力地支持,創造了今日“藏富於民”的產業奇跡。“這麼多年,政府為什麼做了那麼多‘貼錢’的事?民生為大,我們的一切工作,就是想讓老百姓多賺錢,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三明市沙縣區委書記吳健成說。
“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村裡一棟樓,城裡一套房”……採訪時,沙縣百姓總是一臉幸福且自豪地告訴記者。
幾個數字是這份幸福感最好的詮釋:沙縣小吃已帶動就業30萬余人,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23年的27751元。
危機促變革,變革育生機,堅定走小吃產業數字化、標准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轉型升級之路
“4根竹竿撐塊塑料布,兩個煤爐、兩口鋼筋鍋,旁邊支起個牌子——沙縣扁肉、拌面。”沙縣小吃同業公會秘書長羅旭向記者描述上世紀90年代沙縣小吃經營的場景,“多數小吃店是小本經營,很簡陋,店內衛生條件也差,普遍不重視衛生問題。”
最初的“夫妻店”模式暴露出路邊小店“臟亂差”的種種弊端,在初步轉型后又面臨中式連鎖餐廳賽道上不斷涌現的新品牌和現代網紅餐飲的雙重“圍追堵截”,沙縣小吃一度面臨“不進則退、不變則亡”的巨大挑戰。
“早期獨領風騷,現在早已強敵環伺。”三明市沙縣區小吃產業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鑫說,如今沙縣小吃體量龐大,知名度高,甚至可與一些國際快餐品牌媲美,但在品質、標准、研發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2010年10月,經營了3年傳統沙縣小吃店后,身心疲憊的張氏三兄弟回到沙縣,決心“做更好的沙縣小吃”,實現連鎖化、標准化經營。
如今,淳百味已是年營業額超4億元的連鎖企業,業務開始向江浙滬等地區拓展。隨之成立的三明淳之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取得《FSSC22000食品安全體系認証証書》,“FSSC22000是一項全球性的、可審核的和國際上備受認可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這意味著我們拿到了打開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大門的敲門磚。”三明淳之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萬旗十分自豪。
20多年來,沙縣區按照“一鄉一城一組織”思路,在各大城市成立沙縣小吃駐外聯絡組織33個、駐外黨支部24個,全面構建沙縣小吃組織體系。
2016年,依托沙縣小吃集團,實行“總公司—子公司—終端店”三位一體運作模式,通過旗艦店、標准店、示范店差異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推進門店提質增量。
同年,沙縣正式確立小吃產業數字化、標准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轉型升級之路。圍繞標准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方向,沙縣從打造產業集群、發展總部經濟、標准化運營等方面努力提升,使沙縣小吃步入品牌餐飲連鎖時代。
張鑫介紹,小吃產業朝“五化”方向發展,是為了適應當下消費升級的需求。在統一商標、服裝、店面裝修后,門店的環境更加干淨、整潔,也改變了大家對“夫妻店”品質低端的刻板印象,有助於吸引更多顧客。目前已成立沙縣小吃集團子公司25家,發展標准店5065家、旗艦店5家。
集產品研發、文化研究、技能培訓、大數據歸集和運營推廣於一體的五大中心,為沙縣小吃產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淳百味在經典品類上做了延伸創新,元氣低脂雞肉扁肉、狼人炸醬面、神奇560老母雞湯等“新面孔”對傳統風味進行味料、味型解構,針對不同口味的人群進行定位組合。醉有才開發了50多款復合型醬料,每日可生產醬料3噸。
“除了沙縣小吃的特色拌面醬,我們在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菜品、食材精心研制出不同醬料。”在沙縣小吃產業園,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顏發輝向記者展示手上的醬料包。
“近年來,沙縣區啟動小吃產業園建設,探索小吃品種的標准化、工業化生產,形成一條龍的沙縣小吃特色食品產業鏈。政府還先后制定沙縣小吃拌面、扁肉、燒麥等26個產品生產團體標准。”張鑫說。在參觀通道,隔著玻璃窗口,一條自動化流水線,正在將豐富的食材有序高效地變成一個個精致的蒸餃,穿著隔離服的工作人員仔細查看著各種指標數值。“升級后的沙縣小吃,依然物美價廉,但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詞。”張鑫說。
在產業園展示廳,記者看到,沙縣小吃四大金剛中的“拌面”“蒸餃”都被做成了伴手禮,進入商超和線上渠道。包括調料、餐具、休閑食品等在內,當地已研發出上千種沙縣小吃相關產品。
在佔地2600畝的沙縣小吃產業園裡,匯聚了食品加工及配套企業24家,涉及小吃速凍品、半成品、預制菜等上下游產業。僅水餃一個品類,每天的產量就達到150噸,年產值超3億元。整個小吃產業園可實現年產值5億元以上,利稅1000萬元以上。
國際化,是沙縣小吃新一輪轉型升級的關鍵詞之一。近年來,三明出台相關政策,從加快推進“沙縣小吃”商標國際注冊工作、支持沙縣小吃集團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舉辦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等多方面發力,幫助沙縣小吃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開店需要的相關証書終於辦下來了。”今年初,“90后”沙縣人張世超決定走出國門,第一站瞄准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計劃開一家以沙縣小吃為主的美食城。為了最大程度吸引人氣,他在選址、店面設計、菜品種類等方面做了多次調研,“希望能一炮打響”。
三明市沙縣區小吃產業服務中心主任蘇煒介紹,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除了分布全國的門店外,沙縣人還將小吃開到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圍繞沙縣小吃形成物流配送、餐飲服務、文旅康養等產業集群,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20億元
夜幕降臨,沙縣小吃文化城裡仍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不遠處的沙溪河邊擠滿了人,噴薄的水幕上正放映沙縣小吃的歷史畫面。
李記酒樓后廚,沙縣小吃技藝(禮李記金包銀)傳承人李賢椿在制作沙縣小吃“金包銀”。他一邊反復用木槌捶打豬肉,一邊告訴記者:“機器打扁肉更快更便捷,但是手工打才能體現沙縣小吃的‘千錘百煉’。李記要做老字號,就必須堅持手工制作。”
“沙縣小吃的制作手藝有其獨特之處,傳統的制作技藝必須保留,這是小吃的根。”站在一旁,沙縣小吃技藝(李記鍋貼)傳承人李賢錦認真闡述著他的理念,“因為堅持手工制作,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而且因為菜品眾多,本地人也會經常帶外地朋友來就餐。”
在沙縣,因為食材地域限制、運輸條件的原因,很多小吃沒有辦法制成半成品運往外地,隻有在沙縣當地才能吃到。
一業興而百業旺。如今的沙縣小吃已不是獨立的餐飲產業,而已融入沙縣百姓的日常生活,搭建起沙縣城鄉融合發展的清晰脈絡。
20多年前,沙縣小吃被寄予厚望,成為沙縣第三產業的“支柱”。20多年后,沙縣小吃被三明市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並順利“破圈”,初步形成包括物流配送、餐飲服務、文旅康養等在內的產業集群,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20億元。
以旅游為例,小吃文化城、小吃科技館、小吃民俗館等展示沙縣小吃飲食文化的景點,每年吸引超500萬人次來觀光旅游。
2023年12月,沙縣區取得國台辦授予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和批復文件,並成功舉辦2023年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暨首屆海峽兩岸美食節,進一步宣傳推廣了沙縣小吃品牌,助力沙縣小吃產業轉型升級。
在沙縣人眼裡,“扁肉是‘磚頭’,拌面為‘鋼筋’,小吃筑成了沙縣的高樓大廈。”20多年來,憑借小吃富裕起來的沙縣百姓,反過來拉動了當地消費﹔圍繞小吃形成的多樣化業態,更是帶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
數據顯示,沙縣建城區面積由6.7平方千米增長到37平方千米,10層以上高樓由3棟增長到200多棟。交通方面,沙縣從僅有一條鷹廈鐵路、一條205國道、一條304省道,擴充為如今水陸空、“鐵公機”一應俱全,成為福建省3個交通樞紐之一。
“堅定不移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持之以恆培育‘小吃大產業’,在實踐中探索,在發展中創新,不斷積累經驗、鑄造品牌。”吳健成說,這既是過去沙縣經濟發展的成功秘訣,也是新征程上,沙縣再領風騷的關鍵之鑰。
“經常有人問我,俞邦村哪裡最美?我說俞邦的山美、水美,村民的笑容更美!”張昌鬆笑著說。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 (歐陽易佳)自然資源部1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司長王磊介紹,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關於學習運用習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 深入推進新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市场监管局全力打造食品
18套少女感超强的穿搭合集小女人味十足春夏
香港全最全免费资料大全(中国)官方网站
西藏2023年成人高考报名工作结束—成人教育
电子工程世界2024-09-14
西安旅游攻略西安详细4天3夜游玩攻略西安钟
汽汽车报价-太平洋汽车2024-09-14
起航新学期 法治伴成长?生活常识题100道
携手强化优势互补发展互动市场互联福建三明
沙縣小吃:富民特色產業創造美好生活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