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新华网2024-08-2
发布时间: 2024-08-22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健康,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健康素养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社会、个人及家庭共同行动。当今社会,只有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越来越高,才能托起健康中国。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15年10月,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其中,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塑造自助自律的健康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我国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明确要求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本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疫情的背后是国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亟待提升。因此,无论是从民生需求的变化还是建设的发展,都需要把提升国人的健康素养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颁布,从健康理念以及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方面来推进我国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我国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是提升健康素养的关键。从国际社会来看,对健康的定义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就是人的躯体上没有异常,疾病就是人的躯体出现异常现象。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1948年,世界卫生将“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国际社会对健康的认知“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对健康的科学理解。我国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在发生变化。此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在“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下,追求对医疗、医保和医药方面的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今,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大卫生、大健康”概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把对人的健康的维护关口前移,做好疾病的预防,做到尽量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提高生命质量。这是适应群众新的民生需求和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重大的理念创新,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变化。的报告指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指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惯。为此,要将其融入所有政策中,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影响人的健康,其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高达60%。可以看到,个人健康管理是最重要的方面,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推动“以治病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迫切需要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一个人的健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涵养培育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空间。2020年4月24日,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发布了2019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上升至19.17%,比2018年提升2.11个百分点。但是,与群众的健康需求有很大的距离,与国际社会也有很大差距。根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提升健康素养需要掌握维护健康的基本知识。第一,掌握基本的医疗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科学就医、合理用药以及精神卫生等医学知识,不仅能提高个体自觉预防疾病的能力,实现个体健康维护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而且能够了解医学在健康维护中的局限性,了解到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适应等才是健康更关键的决定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职责和个人的职责,增进医患信任,化解医患矛盾。第二,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每个人不仅有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人,也有维护他人健康的责任。学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有人突发急病而医生到来之前立即进行现场施救,及时挽救他人的生命。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互助风尚,减少社会冷漠。从现实需要来看,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目前,我国公众还缺乏急救意识、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相应的急救设备,这是健康素养培养中急需补的短板。第三,持续关注和应用健康知识。因为缺乏健康养生知识和健康素养,一些人对社会上“健身养生”的骗局失去判断力而走入轻信“神医神药”的误区。提升健康素养,把关注和获取健康信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惯,并能正确理解、甄别和应用健康信息,有助于增进保健技能,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识破一些保健骗局,减少不必要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讲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合理膳食。以往经济短缺时代,吃饱饭是最大的民生。当温饱问题解决,却因为缺乏饮食营养知识,导致很多慢性病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合理膳食、科学营养是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新要求。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中提出合理膳食指导意见,2017年在全国展开了“健康中国行——合理膳食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从层面,要不断加强食品药品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从市场主体来讲,要坚守商业诚信,生产高质量产品;从社会公众来讲,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第二,合理运动。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参与体育运动是应对亚健康、阻止慢性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也能调节人的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同时,大家认识到,运动很重要,但是科学的运动更重要。体育不仅有竞技比赛的功能,还有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功能。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专业机构负有在全社会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责任,满足民众科学健身方面的需求。第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据研究,人类疾病与心理不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显现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精神疾病患者伤己伤人和制造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危及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第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系列有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例如长期熬夜、长期过量抽烟饮酒、极度缺乏体育锻炼、缺乏主动体检以及有病不求医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体健康。提高健康素养,必须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
总之,提升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人民群众重大的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学校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持续推进。个人对健康的维护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当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也为实施健康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向春玲)
生活常识10条十个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知道的热
厦门旅游景点推荐的理由有哪些 旅游的精彩
三明产业观察 | “国民小吃”飘香四海、“
揭秘:女性床上秘密性生活必知真相!
厦门美食攻略 去厦门必尝美食排行,
基础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解读教育规划
iPhone新机发布在即果链公司将如何受益AI浪潮
最好用的看视频软件TOP5(火爆的看视频软件前
二手车估价 车辆估价平台2024-08-22二手车估价
健康中国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新华网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