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将乐十大特产今天我们到美丽又富饶的将乐
发布时间: 2024-09-1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浏览: 次
将乐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县时隶建安郡,明清时期属延平府,1983年始隶属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历史古县、原苏区县、全国科技进步县、文化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将乐县辖8个镇、5个乡 [1] 。将乐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16年平均气温20℃,平均降雨降量2701.4毫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石、煤、铅锌矿等36种,其中石灰石远景储量10多亿吨。林地面积293.7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5.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98%,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和中国毛竹之乡。拥有级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玉华洞、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森林公园天阶山四块级旅游品牌。2014~2016年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首。2019年,将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96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19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15.4万人,城镇化率为56.5%。据公安年报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8.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57人,男女性别比108.2:100。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郡置建安郡(治所今建瓯),析建安县之校乡始设将乐县,隶建安郡。因水来自将溪,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又以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得名将乐。西晋至南北朝,均属建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从邵武县析出,复置将乐县,改隶建州(治所今建瓯)。贞观三年(629年),县东南2乡并于建安,西北3乡并于邵武。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将乐县,属建州。元和三年(808年),再分并于建安、邵武县,为两县之地。元和五年,再复将乐县,属建州。
五代十国闽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据建州,建国号殷,将乐县为其所辖。闽天德三年,将乐升县为州,以县城西郊有山形如覆钟,取名镛州,又称西镛州。是年八月,南唐灭闽,将乐为南唐所辖。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将乐废州为县,仍属建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剑州为南剑州(治所今南平市),将乐自建州改隶福建路南剑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占领邵武军,改军为路,将乐属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剑州升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将乐均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将乐属北路道(治所今南平市)。民国3年,属建安道(治所今南平市)。民国14年,废道改省、县两级制,将乐直属福建省。民国20年,复道制,将乐仍属北路道。民国22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省2市,将乐属延建省。民国23年,事变失败。民国2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将乐县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直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同年7月,国民政府实行督察专员制,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将乐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治所今邵武市)。民国24年10月,福建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将乐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今南平市)。
1950年1月31日,将乐解放,属福建省第二专区(专员公署驻南平)。是年4月后,第二专区先后改称南平专区、南平地区,将乐均属之。1970年7月,改属三明地区(专员公署驻三明)。1983年5月,三明地区改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乐为三明市辖县。
1995年,将乐县辖古镛镇、高唐镇、万安镇、南口乡、白莲乡、黄潭镇、万全乡、光明乡、安仁乡、大源乡、余坊乡、漠源乡,7个居委会、124个村委会。
截至2019年10月,将乐县辖8个镇、5个乡:古镛镇、万安镇、高唐镇、白莲镇、黄潭镇、水南镇、光明镇、南口镇、漠源乡、万全乡、安仁乡、大源乡、余坊乡。
将乐县地处武夷山脉东南坡。富屯溪最大支流金溪将全县分为南、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落其间。山体多呈南西—北东走向,与金溪流向一致,构成西北、东南高,中间低,大致呈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山间盆谷。
将乐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大陆度54,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兼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热同期,干湿明显,受季风及地形影响,常有灾害性天气。
县内各地四季起止日期及持续天数差异明显。在低海拔河谷平原地区,夏长冬短,春秋对峙,热量丰富,气候温暖。随着海拔增高,冬季延长,夏季缩短,气温逐渐降低,气候以温凉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快,南风日数逐渐增多,早春气候多变,冷热无常,常遇寒潮、低湿阴雨。春末阴雨连绵,时有冰雹和洪涝。
夏季:初夏为梅雨高峰期,多洪涝。盛夏炎热少雨,为高温期,午后多雷雨。受台风影响,可出现暴雨。季内盛行东南风。
冬季:寒冷、干燥,时有霜冻结冰现象。高海拔山区常下雪、积雪。夜晨多雨、雾凇。河谷平原地区夜晨多雾,偶尔也下雪,2~3年一次。
将乐境内有大小河流47条。金溪为县内主干流,境内集水面积2246平方公里。汇入金溪的各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有23条,其中10~50平方公里14条,55~70平方公里3条,100~160平方公里4条,370平方公里以上2条。
据县水文站统计,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深1703.7毫米,降水总量38.27亿立方米;陆地蒸发量750毫米,水面蒸发量935.1毫米;年径流深1017.4毫米,径流总量22.8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0.59。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01.74万立方米。按1990年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地表径流1.45万立方米。
将乐县山地面积28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83万亩,毛竹林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林木蓄积量1598万立方米,立竹量4600多万根,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中国毛竹之乡。全县可开发水电资源31.5万千瓦。已发现的地下矿产有石灰石、煤、铁、萤石、石英等36种,其中石灰石远景储量达13亿吨,居福建之首。
宋以前,将乐人口数无考。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全县17941户、40347人。元代,由于元军烧杀掳掠,兵祸、灾疫甚重,百姓生活困苦,人口不断下降。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全县减为7323户、27438人,为首次低谷。
明初推行屯田垦荒,人口有所回升。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15062户、45728人。宣德七年(1432年),增至52867人,出现第一次发展高峰。此后,县内遭遇十几次大旱、洪涝灾害,造成饥荒,加上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连年战频,人口衰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人口跌落为24694人,出现第二次低谷。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人口开始逐渐回升。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人口增长较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县人口上升为40075人。道光九年(1829年),全县猛增到44709户、196502人,为历史人口发展顶峰。清末至民国时期,外侵内乱,军阀混战,土匪骚扰,鼠疫、天花、疟疾流行,灾害不断,人口急剧下降。民国19年(1930年),仅剩75771人。民国38年,全县人口62640人。
解放后,社会秩序安定,工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迅速恢复、发展。1953年,全县人口68107人。1959年,全县人口上升为85540人,比1956年增加13766人,出现解放后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1960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县人口降为84784人。
1962年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猛增。1965年,全县人口上升为94579人,出现解放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1972年,全县人口上升为119090人,出现解放后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此后,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发展,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1980年,全县人口133840人。1990年,全县人口157508人,比1949年增加94868人,年均增加231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7.25万,常住人口14.89万。 [12]
将乐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遍布全县各地。少数民族基本系因工作、婚嫁等原因由外地迁入,占人口比例小,居住分散,以古镛镇、水南农场居多。历史上,各民族平等相处,团结和睦。
解放前,各民族人口数字未见记载。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有7个民族。汉族83482人,占总人口99.96%;少数民族29人,占0.04%。其中蒙古族1人,苗族7人,侗族4人,畲族1人,满族2人,回族14人。
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居住12个民族。汉族136521人,占总人口的99.93%;少数民族97人,占总人口的0.07%。其中回族26人,畲族21人,苗族15人,侗族13人,满族8人,蒙古族5人,高山族5人,彝族2人,尔族1人,壮族1人。
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有16个民族。汉族168831人,占总人口99.83%;少数民族280人,占0.17%。其中畲族130人,回族56人,苗族20人,满族18人,土家族13人,侗族11人,布依族6人,壮族6人,蒙古族6人,彝族5人,仡佬族3人,高山族3人,仫佬族1人,纳西族1人,东乡族1人。 [13]
2003年底统计,全县有汉族、畲族、回族、苗族、满族、土家族、侗(dóng)族、布依族、壮族、蒙古族、彝族、仡佬族、高山族、仫佬族、纳西族、东乡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为16.7万人。
全县2011年末常住人口14.94万人,城镇化率为47.3%。据公安年报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7.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0人,男女性别比107.8:100。 [14]
2016年末户籍人口18.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6万人,人口出生率13.22‰、人口自然增长率8.11‰。
201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3万人,城镇化率为55.6%。据公安年报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8.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5人,男女性别比108:100。
2019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15.4万人,城镇化率为56.5%。据公安年报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8.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57人,男女性别比108.2:100。 [2]
将乐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8年(1939年)。是时,省政府动工修建南平至泰宁简易公路,经将乐县城和高唐、万安等乡(镇)。但土路修成后,不久因路基塌陷而荒废。解放前夕,县内仍无一条可通车的公路。1952年,省人民政府动工修复南平至建宁公路,县境内路长84公里。1956年,开始修筑县、乡公路。1961年,公路里程增至135公里。1969年,全县社社通公路。197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57.8公里。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逐步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发展交通事业。199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994.88公里,初步形成以3条省道为干线,以县城为辐射中心的城乡公路网络。
2006年福银高速公路的开通,形成快速便捷交通网络,经高速公路到福州、南昌250公里;
2013将乐火车站正式运营,向莆快速铁路穿境而过,并在城郊设有客货两用车站,到沙县在建的三明机场仅20分钟,到福州、莆田仅需1.5小时,到泉州2小时,到厦门2.5小时;西至南昌1.5小时,到武汉5小时。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46亿元,增长15.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6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64亿元,增长4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1亿元,增长53.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57.7%;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增长33.7%。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增长23.0%;出口总值1.75亿美元,增长35.6%;外商直接投资1381万美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9%。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3.62亿元,比增14.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7亿元,比增3.0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32亿元,比增34.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6.57亿元,比增26.8%;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比增33.3%;出口总值787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比增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亿元,比增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9元,比增10.7%;农民人均纯收入6738元,比增8.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 [16]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97亿元,比2006年(下同)增长1.6倍,人均GDP接近6900美元;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65亿元,增长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3.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亿元,增长1.3倍。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五年翻番,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三明市主轴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追赶主轴的态势和成效更加明显。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5年全省第38位跃升到2010年全省第28位。
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6.9:37.2:35.9调整为18.7:54.2:27.1。工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机械制造、矿产、电力、电子、林产等支柱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完成产值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7%;领军企业实力增强,金牛水泥为三明市2010年纳税最多的民营企业,金森林业公司上市工作进入预审阶段。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林竹、烤烟、食用菌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日渐繁荣,建筑业健康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不断做大;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大武夷旅游区,景区门票收入比2006年翻番。节能减排有效落实,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项目33项,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7.6万吨,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全面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度减排任务。
2006年~2011年五年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开工、建设、投产了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持续打好“五大战役”,已完成和正在实施战役项目86项,总投资201亿元,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规划面积13.52平方公里的将乐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开发平整工业用地5平方公里。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9058元增长到18440元,年均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60元增长到7648元,年均增长11.4%。
2013全年实施项目242个,完成投资107亿元,已有115个项目竣工或试投产。加大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力度,全年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合同投资总额66.5亿元。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6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出口总值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9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9元,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4元,比上年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6%。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7.3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增长20%;出口总值10.5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增长8.5%。
2018年,将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5.3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44.25亿元,增长8.1%。
2018年,将乐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7亿元,同比增长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亿元,增长0.2%。全县财政支出28.42亿元,增长31.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2.31亿元,增长8.7%。 [5]
2019年,将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9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57.40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43:51.23:36.34。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10.80亿元,同比增长2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亿元,增长0.02%。全县财政支出26.34亿元,下降7.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1.26亿元,下降4.7%。 [2] 工业经济领跑全县,全年税收贡献3.28亿元。
将乐历来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大米作为县内主食粮,年播种面积和产量一般均占粮食作物90%以上。其他粮食作物有小麦、甘薯、高粱、玉米、小米、马铃薯、蕉芋、木薯、荞麦、大麦等,作为县内杂粮,年播种面积一般一二万亩,产量一二千吨。1957~1963年,杂粮播种面积增2万亩以上,年总产达2000吨以上。后因部分旱地改作水田或改种果树,面积又减少。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96%,产量占97.8%;杂粮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4%,产量占2.2%。 [22]
将乐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油菜、花生、芝麻,亦零星种植向日葵。民国38年(1949年),全县种植27118亩,总产702.1吨。解放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产量上升。“”期间,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减少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产量下降。1978年后,重视多种经营发展,扩大种植面积,油料作物产量增加。1990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416亩,总产量1933吨。
2010年,将乐县金森林业公司已完成上市辅导期备案。建立竹业科技示范片(园)近4万亩,实现竹业产值4.85亿元,比增20%。万芳公司建立基地林4000亩、苗圃基地800亩和山苍子采种基地120亩。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开工建设,并在将乐成立林业产业“院士工作站”。
2018年,将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5亿元,增长4.6%。其中,种植业14.48亿元,增长6.2%;林业11.39亿元,增长1.5%;牧业2.53亿元,增长10.6%;渔业9824万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4664万元,增长6.6%。
农业生产方面。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4万亩,同比增长1.7%;粮食产量7.56万吨,增长7.7%;食用菌产量1.58万吨,增长5.9%;蔬菜产量6.59万吨,增长6.3%; 水果产量2.69万吨,增长4.9%;烟叶产量2832吨,增长6.9%。
畜牧业生产方面。全年肉蛋奶产量1.05万吨,增长14.9%。其中生猪出栏5.1万头,下降6.3%;家禽出栏274万只,增长54.5%。
林业生产方面。全年木材产量48.4万立方米,增长0.8%;毛竹砍伐1340万根,增长3.2%。
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5元,增长9.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14元,增长7.2%。
2019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52亿元,增长4.6%。其中,种植业15.28亿元,增长3.1%;林业11.32亿元,增长3.9%;牧业4.38亿元,增长15.1%;渔业1.03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5116万元,增长7.0%。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3万亩,同比增长0.5%;粮食产量7.61万吨,增长0.7%;食用菌产量1.71万吨,增长8.6%;蔬菜产量6.97万吨,增长5.8%; 水果产量2.93万吨,增长8.7%;烟叶产量2816吨,下降0.05%。畜牧业生产方面。全年肉蛋奶产量1.25万吨,增长19.9%。其中生猪出栏4.62万头,下降10.1%;家禽出栏341.5万只,增长53.9%。渔业生产方面。全年水产品产量4855吨,增长4.9%。林业生产方面。全年木材产量47.0万立方米,下降2.9%;毛竹砍伐1608万根,增长20.0%。
将乐手工业历史悠久。商周时期,这里已生产陶瓷。唐代,手工造纸和石灰生产渐趋兴盛,砖雕、木雕等手工艺品制作技艺渐臻精良。明代,县内已有炼铁。“龙池砚”石艺俱佳,闻名八闽。清代,纺织、制糖等手工业作坊兴起。
民国时期,造纸业居各业之首,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火电、纺织、印刷、粮食加工等开始采用简单机械。官商合营、私人合股经营企业相继出现。抗日战争时期,纸品外销受阻。民国35年(1946年)起,挑起内战,县内工业萧条。民国38年,一些工业企业倒闭或停产。
解放初,工业生产逐步复苏。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7.99万元,比1950年增加6.48倍。1953~1956年,通过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县内工业有较大发展。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42家,总产值512.34万元,比1952年增加7.83倍。
1958年“”,工业盲目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1124.57万元,比1957年猛增119.5%。由于忽视客观条件,冶金等产品成本高,造成企业亏损。1961年,关、停、并、转28家企业,县内工业企业保留40家。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58.23%。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增至53家,工业产值回升到1097.4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42%,比1957年增加1.14倍。
“”前期,社会动乱,工业生产受到冲击。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下降2%。1970~1972年,相继新建煤矿、合成氨厂、水泥厂、糖厂。1976年,全县工业企业60家,工业总产值2332.3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初步形成轻重工业并进和国营、集体、个体、“三资”(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同时发展的工业体系,一批工业产品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全县工业门类25个,工业企业1392家,工业总产值41929.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5.74%。其中,县属国营、集体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0家,从业人员5771人,固定资产原值16043.6万元,流动资金年末实际占用额11481.3万元,工业产值15785.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887.4万元,实现利润1539.5万元,上交利税费1060.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74万元。
2018年,将乐县全部工业增加值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工业产品销售率99.70%。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179.17万吨,人造板28.87万立方米,原煤8.56万吨,电子元件14.65亿只,纸浆3.45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84.46%,同比增加55.8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90.61亿元,增长14.7%;利税总额7.76亿元,增长10.0%。
2019年,将乐县全部工业增加值5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工业产品销售率99.27%。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148.40万吨,人造板39.10万立方米,原煤11.20万吨,电子元件15.04亿只,纸浆3.58万吨。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26亿元,增长17.1%。
2017年,将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长11.5%;出口总值10.5亿元,增长22%; [
2018年,将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83亿元,增长14.1%。其中,限额以上16.92亿元,增长19.8%。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道路运输完成客货运周转量3.11亿吨公里,增长5.5%。其中,货运周转量3.04亿吨公里,增长6.2%。
2018年,全县邮政所13处,邮政储蓄点12个,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763.4万元,平常函件出口2.5万件,订销报纸304.29万份,杂志19.04万份,邮政储蓄平均余额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9.9%。
截止2018年末,全县已通电线个,已通电线个,城乡固定电线年,将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62亿元,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19.94亿元,增长17.9%。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4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道路运输完成客货运周转量3.37亿吨公里,增长8.5%。其中,货运周转量3.33亿吨公里,增长9.5%。
全县邮政所13处,邮政储蓄点12个,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014.33万元,平常函件出口1.41万件,订销报纸287.42万份,杂志18.61万份,邮政储蓄平均余额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7.1%。
2011年,全县小学在校生数948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在校生5427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41%,普通高中在校生27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896人。
全县高考上录取线人,其中本一上线的高分荣获全市理科状元。廖漠雨、廖嘉琦以数学满分(150分)荣获省理科数学单科状元。全县总分600分以上65人。
2019全年教育投入4亿元,杨时小学、上河洲幼儿园、将乐四中综合楼等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630个,新招录教师117人,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2013年,将乐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30个病种试行单病种付费;全县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和70%的村卫生所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全年累计减少群众药费支出670万元。
2013年,将乐县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共完成投资15.6亿元,其中县老年活动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等12个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随着城区至积善快速通道的通车,火车站站前广场投入使用,上河洲新区4个房地产项目和南部新区13个启动项目的深入实施,初步构建了城区“一河两岸三区两环一个大公园”的大格局。
2017年,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实现玉华大道拓宽改造工程通车,完成迎宾路、龙井路、水门街改造,44.7公里农村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城区公交线辆纯电动公交车,新开通恒通物流园至县中医院公交线路。实施高唐、光明、漠源等9个乡镇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白莲35千伏变电站等项目。
2011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757人,比上年增加1029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828人,比上年增加36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194人,比上年增加69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05人,比上年增加1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91人,比上年增加379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100张。
2013年,将乐县新增城镇就业1548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93人。
2017年已新增扶贫小额信贷692户3460万元,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0%,金融扶贫累计覆盖全县86.2%的贫困群众,目前位列全省第一,实现生态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融合发展。
2017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
2019全年新增就业128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10万元。社会救助能力不断加强,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779人。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9.5公里、危桥改造4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49.5公里。
2017年,成功举办全国蹼泳锦标赛、中国极限职业联赛、国际越野挑战赛、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等20多场赛事,将乐县游泳馆创造了三明第一项世界纪录;在将乐训练的蹼泳队在今年的世界杯、世运会、亚洲锦标赛、全国锦标赛中累计获得31金23银15铜;将乐龙舟队在今年的中华龙舟大赛中累计获得3银5铜。
将乐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称。东晋时干宝《搜神记》中《李寄斩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号龟山)也诞生于此,“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堪称“将乐三绝”,均被列入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擂茶广场“擂钵铜雕”和玉华洞导游图“玉华洞志”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肺健胃、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是保健饮品。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将乐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传唱了近百年的将乐清唱南词终于以一种崭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刘怀忠编词作曲的将乐南词说唱《赵治水》开了南词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届农村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被选送参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此后,一批如《五婆骂鸡》《哑背疯》《小鱼儿》等南词剧目陆续创作问世,一批南词艺人如陈维绪、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长,成为今天南词演唱的传人。
立春前夕,将乐县人民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联子,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称之为“上元天官赐福日”。这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土话叫“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将乐城关人还做春卷、竽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过去城关和万安的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鸳鸯戏水灯、麒麟送子灯、松鹤延年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等,公龙灯就派生出烛龙、板凳龙、香龙等等。元宵节不仅有观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河蚌舞、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游艺。
将每年端午节,将乐县家家户户节前就备足糯米和箬竹叶裹棕子。亲戚朋友间互相馈赠,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鸡、送肉,谓之“送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悬挂菖莆、艾叶、葛藤以驱邪。据说门上挂艾叶、菖莆之俗源于中原大地。有的门口还贴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斩千邪”的对联。午后还用葛藤、艾叶、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关人还有叫小孩吃驱蛔虫药的风俗,一岁吃一粒,十岁以上吃十粒。端午节期间,乡下村民上山挖草药晒干备用。
将乐县安仁乡的泽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龙的俗。原先不叫“板凳龙”,而称“桥灯”,游的是蛇而不是龙。那时的泽坊人以户为单位,各家自备一块二米长十公分宽的杉木板作为烛桥架,状如长条板凳面。每条烛桥上安2至3个斗,斗为木框,白纸糊面,斗内插蜡烛。木板两端各挖一个小圆洞,可用木棍穿洞连接。为图吉利,改革开放后人们改称“桥灯”为“板凳龙”,还为桥灯安了惟妙惟肖的龙头龙尾。安仁的板凳龙成为安仁每年元宵节文艺踩街必不可少的节目。
将乐万安牛会是从庙会发展起来的。旧时,将乐万安规定农历八月初七、初八为男人敬神日,初九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举办八月庙会,开展迎神活动。村民纷纷赴会,开始带些土特产前去交流,后又进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贸易。有的人认为耕牛经神庙菩萨过目,能避瘟消灾,生长健壮,连不准备交易的耕牛也牵来参会,周边的建宁、泰宁、顺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云集这里,交易耕牛数以百计。解放后不再迎神,但牛会和物资交流会却保留了下来并日益繁荣。
在游艺民俗中,舞龙灯是最热闹的。“起灯”时,领头人带着大伙到大坪上,面向东海方向敬上一对大红烛,敬三柱香后口中念着祈祷之词绕场一周,然后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珠。紧接着是龙头,龙头高约1.6米,长约1.2米左右,接着是九节十八米长的龙身,最后是龙尾。有时是一颗龙珠在逗着它们,有时是“二龙戏珠”,还有“群龙抢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龙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人群欢呼声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妇人争着去拔“龙须”,据说拔到了便可生龙子龙孙,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舞龙丁”的由来。
舞狮也是一种游艺,数白莲镇舞狮最有名。每年元宵时节,白莲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脚、脚挂铜铃,以舞狮颂扬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盘(即十八般武艺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助兴的村民伴着唢呐、锣鼓的乐声载歌载舞。狮有青狮、黄狮两种。舞狮队一行约10人,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打滚、蹂球等。舞青狮者必须当众表演拳术或刀、枪、棍术,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舞黄狮者则纯为游玩不比武。
玉华洞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南7公里处,面积43平方公里,它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闻名于世。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集观光、修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玉华洞具有1700多年的游览史,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探游之后,它神奇、优美的景观就随着《徐霞客游记》的流传而广为人知。玉华洞全长10华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六个支洞,有一扇风、仙人田、硕果累累、擎天柱、瑶池玉女、龙宫、万家灯火、金鸡唱晓、五更天等160多处景观。“以风取胜、以水见长、以石求异、以云夺奇”是玉华洞的独有特色。
1987年以来不断整修,遇斜坡砌石阶,过溪流架桥梁,主要观景处平缓宽敞,并装有彩灯衬景照明。
玉华洞于汉初被人发现后,游踪不断。宋代杨时、李纲等曾游此洞。明徐霞客游后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赞语。洞进出口处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廖九峰为玉华洞修志7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邑人廖云友重修《玉华洞志》。
离洞1公里多的村庄里,有一口直径1米的圆井,小阴河的水由此涌出,水珠呈梅花状,纷纷扬扬,故名“梅花井”。
有水泥公路直达洞口,洞口安放着徐霞客铜像,还建有擂茶馆、动物世界标本馆、荷花池等游览设施。
古镛镇:古墉镇位于将乐县中部,是将乐县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面积22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金溪河北岸,为将乐县、经济、文化中心。 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64年),将乐升县为州时,县城西郊有西台山,形如覆钟,取名“镛州”,后因历史悠久改称“古墉”。 1991年8月,山门、洋坊村恢复行政村建制。2005年,全镇辖3个社区居委会。
回头山,位于将乐县城东10公里处的邓坊,三面环水。车行省道岑文线,从邓坊采育场悬索桥附近遥金溪河远眺依山傍水的回头山,犹如“白银盘里一青螺”,小巧俊秀,绿意盎然。
回头山又名“蜡烛山”。关于“蜡烛山”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古时候,高唐村有一个出了名的孝子,他叫蜡烛,家里很穷,与80岁的白发0相依为命。一天,蜡烛去集市卖柴,赚了15文钱。他盘算着要买双鞋、买把木梳给娘,更重要的是要买些米回家,因为家里已好几天没米下锅了。不幸的是,待他走到米埠,一摸裤兜,钱丢了。无奈,蜡烛只好向王二麻借0买米。为了能早些把那利滚利的借贷还清,蜡烛安置好0亲后,编了个去找远方朋友的美丽谎言,次日天刚亮就出门了。蜡烛多么舍不得离开年事已高的娘呀,出门刹那,他泪水夺眶而出。他漫无目的地走呀走,忽然,看到不远处的金溪河边有一褴衫老汉正踉跄着往河中走去。“不好,老人可能会出事!”不识水性的蜡烛径直往河中走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汉扶到对岸。老汉掏出银子致谢,蜡烛不受。“蜡烛,这些银子拿回去好好孝敬你母亲吧!”老人硬把一袋银子塞给蜡烛后就大步朝前走去,忽然间,老人回头仰天一笑,没了踪影。蜡烛半晌才回过神,再细看,仙人回头的地方已长出了一座山,这山改变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绕了个回旋。于是,有人称这座山为回头山,也有人称其为蜡烛山。
走在通往回头山那如弓横跨的悬索桥上,清风徐徐,凉气幽幽,沁人心脾。悬索微摇,有惊无险。向下,是水波不惊的清泠泠的金溪河;仰望,是回头山那如刀削般的石崖。危崖绝壁间冒出一棵棵挺拔伟岸的古松、苦槠及一些不知名的杂木,任凭风吹日晒,巍然屹立在水尾山腰。山顶那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亭台寺阁若隐若现,红绿相融,相映谐美。
回头山山体不高,海拔仅250米,但到山顶石级陡峭,有如登泰山天都峰,蜿蜒石径陡如天梯,需步步踩实。绝壑攀途,鸟语花香,一侧是黛绿的峻峭山崖,一侧是整齐如绣的空濛山色。途中经过两个方便歇息的小亭,一亭有联:高亭明月满,古寺晚香浓;一亭有诗:空手来时空手去,你往西来我往东,夜尽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其诗其联,耐人寻味。
“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前浴晚波”,崖顶壁立,峰峦险峻,顺山势而建的闾山祖师寺庙,终日木鱼声伴着鸟声蝉鸣,在徐徐山风中传递古寺幽情。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玉皇殿、峰景寺起伏于险峰,殿殿相连。攀悬梯、走回廊、跨石坎、越飞栈,穿梭其间,于虔诚的心境中荡涤人世风尘。
出峰景寺是一的石岩,岩边没有扶栏,在58岁住持的指引下,我们向山脚俯视,金溪河波光粼粼,浮银跃金。
探奇回头山,风景这边独好。据同行者介绍,随着2006年高唐电站的发电蓄水,回头山至将乐县城一带将形成十里平湖。届时,回头山定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番风情。
简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前有空坪,单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堂组成,占地面积270.64平方米。门楼牌坊式,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从未大修。坐东南朝西北,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护厝格局,占地面积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檩、枋等处均有彩绘,保留有红军标语多处。
1931年至1934年间,红1师和红军东方军所属部队曾三次进驻温坊村。红军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教唱《红军歌》,并将闻讯而逃的汤邦荣(曾任民国邵武、顺昌县长,将乐县议长)、汤永年(曾任清流、沙县县长,福建省参议员)父子家的谷仓库房打开,没收其衣物、房产、银圆等财物分给贫苦群众。红1师司令部就设在汤氏祖厝,师长李实行、政委吴溉之及警卫班均居住其中。师部无线电台设在紧邻的汤氏宗祠,红军战士散居在毗邻宗祠的真武庙及谢厝、下坊等民居内。红军还在村头葫芦门及池湖溪桥、后门山凹等四围设立哨所。红军群众成立了温坊乡苏维埃政府,汤俊禄、汤邦生、汤韶期分别担任财政委员、土地委员和文书。同时成立了游击队,肖应隆任队长。期间,余潘香、肖石仔等该村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撤离温坊时,汤氏祖厝成为温坊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处。该旧址石门框、门厅及正厅两侧墙面上,至今尚遗留多处红军标语。
温坊红军村旧址群现存革命遣址有:红一方面军第1师司令部暨温坊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红军驻地旧址和红军哨所旧址。
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原为温坊村汤氏宗祠,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8年),属清代坛庙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为270平方米,由牌坊式门楼、门厅、天井、廊庑、正堂组成。正堂面阔5间,进深6柱,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牌楼四柱三楼式,门厅五抬梁,天井用条石铺砌,右侧辟券顶边门与真武庙相通。
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汤氏宗祠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元、明时期始建,屡有维修,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坐西南朝东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192.5平方米。主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前廊卷棚顶;内檐使用大额枋,抬梁减前金柱及中柱。附属文物有左侧的余氏祖墓。
1931年6月8日,盘踞在将乐、泰宁和邵武一带的最大股匪首罗鸿标,带领500多名匪徒,冒充红伍,在邵武县城大肆劫掠商店、--烧杀3天后,掳走汉美中学100多名女学生及大量金银财宝。该匪帮途经安仁、万安等地后,于23日窜到将乐县光明乡境内。红3军团第6师政委彭雪枫命令红8团一部和红7团两面夹攻,把罗匪分别包围在光明乡余氏祠堂和附近的一座山头上。红军犹如天兵而降,把正在祠堂内喝酒的匪徒-械全部缴获。当发现匪首罗鸿标不在其中后,红军便迅速缩小村后山的包围圈。此时,罗鸿标胁迫众匪负隅顽抗,但在红军猛烈的攻势下溃不成军。罗鸿标带着两个保镖妄图突围潜逃,被红军活捉。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击溃了500多名匪徒,活捉罗鸿标,缴获机-2挺、马10匹,以及许多-支弹药、黄金、银元、烟土等财物,救出了遭劫持的100多名女学生。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在桥头沙溪洲对罗鸿标执行死刑,平息了多年的匪患。光明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在光明村余氏宗祠内办公。
光明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光明乡光明村余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坐北朝南,为穿木架构围屋,分上、中、下三厅和2个天井,两侧有对称厢房10间,祠前有一院坪,左侧为一排杂物间。
光明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余氏宗祠于2003年6月被将乐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保护对象,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6月22日,红3军团第6师从泰宁兵分两路进攻将乐,解放了将乐县城。28日成立将乐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东北门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节孝坊(王厝大院),黄大松担任区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政府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积极扩红筹款。由于将乐是连接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战略要地,是苏区在东面的重要门户之一,因此,处于斗争前沿的将乐县乡苏维埃政权也随着主力红军的进出而形成了拉锯状态。在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由于红军主力的撤出,将乐县乡苏维埃政权工作便处于低潮,但随之胜利,县乡苏维埃又很快得以恢复,迎来了革命高潮。1933年12月30日,随着红7军团进入,将乐得以第三次解放,闽赣省委派省财政部长郑亦胜率工作团进驻将乐,随后建立将乐县苏维埃政府,东北门区苏维埃政府也同时恢复。在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翻身工农群众踊跃加入红伍。城市区工人成立了赤卫军,通过-和监督老板等斗争,工人工资比斗争前增加20%甚至七八倍。分田、查田、拥军、筹款等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
1934年2月9日,朱德总司令由泰宁到将乐指导革命斗争,在将乐县城住了3天,期间他亲临东北门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探望贫苦群众,并发给他们每人一小瓷碗红糖。
东北门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古镛镇新华村节孝坊,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由院子、牌坊、正厅、中厅、后厅、厢房、回廊、天井等组成,占地面积1716平方米。牌坊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朝廷为旌表将乐生员王者观继室叶氏之节孝而建。
东北门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节孝坊于1993年6月被将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将乐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将乐县西南隅,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像一颗绿色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这是一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颇为奇特的土地。总面积6371公顷,境内群峰列屏、峡谷深幽。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4座,主峰海拔1620.4m,也是方圆五县最高峰。高山峡谷中流泉飞瀑高悬,溪水跌宕前行,形成许多深潭。将乐乾隆县志上载:“龙栖山,多蒙深潭,传说有龙居于此,故名。”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地质史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因此这里成为典型的亚热带中南缘植物分布区域,保留着许多原始状态的森林。区内有七个中亚热带植被类型、24种群落、高等木本植物631种。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常绿阔叶林,天然杉木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林和红豆衫、柳杉大树群。
常绿阔叶林是龙栖山森林最重要的部分,分布在海拔8O0m以下的峡谷、山坡,发育良好,树种复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组成。林相丰满,林冠层层叠叠、浓荫蔽日、粗大的藤条或缠树而上,或凌空悬挂。林下的倒木上,冒出种类繁杂、色彩艳丽的菇朵。常绿阔叶林是森林演进的最高层次,许多珍稀树种生在其中,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身之地。区内现存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猕猴、黑熊、毛冠鹿、岩羊、穿山甲、鼯鼠等。常绿阔叶林浓密的、多层次的林冠和林下小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龙栖山栖息着21科37种鸟类。有漂亮的红腹锦鸡、白鹇、环颈雉,有猛禽褐林鹗、座山雕等等。名目繁多的鸟兽使龙栖山的森林更显得充实,活跃,生机勃勃。总之,常绿阔叶林内容丰富、蕴含博大。生存竞争、新陈代谢锻造了各个物种的自身完美,又造就了整个森林的和谐。置身林中不只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美的享受,更能感到一种哲理的熏陶。
常绿阔叶林不够严密或者无法成林的地方,针叶树乘虚而入。散生的杉木在阔叶树造成的阴湿、肥沃的小气候中如鱼得水,长得粗壮、笔直。龙栖山现存的大面积天然杉木群落在三明市绝无仅有,在全省也不多见。作为一个保留生物种群,它的科研价值已经非常金贵,但是它的经济价值也太吸引人了,一根中等径级的天然杉木就是一串金项链!
连绵竹海是龙栖山的又一大特色。2万多亩竹林满目葱笼,万竿翠竹亭亭玉立,那是一个清逸潇洒的世界。阳春三月,满山春笋破土而出,节节向上,像一支支小火箭,虎虎生威。早年,龙栖山的毛竹有大如面盆的,锯下两节可做一挑水桶,五十年代“毛竹王”曾进京参展。闽西客家人最早来到龙栖山开发利用毛竹。以春笋为原料制造的毛边纸称为“西山纸”,商号“大广纸”是这里古老的名产。“西山纸”的制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其纸质细嫩、响张少疵,久负盛名,享誉东南亚。清康熙年间曾以“西山纸”编印《四库全书》,抗战时期西山纸被大批调到永安印刷“”,纸质大大超过当时重庆的“”。七十年代出版的《诗词》线装本也是用西山纸印刷的。解放初期西山纸大量出口东南亚,为争取了不少外汇。
此外,龙栖山还有许多南方红豆杉、柳杉树群,大多分布在村口、溪流两旁,保护较好,带有浓重的“风水林”色彩。红豆杉树群树龄高,径极大,长势非常旺盛,树冠浓密如华盖,细叶如云。柳杉高大、壮实。令人想到这块土地岁月的悠远,地力的厚实。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结合,使龙栖山成为一处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已经形成和正待开发的,值得称道的主要景点有10处:
圣水岩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余家坪西北方向22公里处,位于与万全乡接壤的区界上,海拔1561m,山僻路险,人迹罕至。据《将乐县志》载:“圣水岩,上有泉,不盈,不涸,病者饮之即痊,天旱祷雨即雨,故名圣水岩。”圣水岩三峰突兀,峰顶是一片石林,馋岩怪石,似鹰,似象,似虎,似龟,琳琅满目。天气晴好时,立岩顶可望见将乐、泰宁、明溪、清流、宁化五座县城及金湖,四野绿涛滚滚,云烟浩淼,云雾变幻莫测,恍如置身云霄宫中。顶峰北侧50米处有一座用石条筑成的古刹――青云堂。正殿端座着一尊约一米高的佛像,神采飞扬,俊逸大方,大小38尊石佛像排列两旁,或立或坐或跪,神态逼真,殿四壁雕有佛像、佛龛等佛事浮雕,这组雕像高一米多,最小的高30cm,雕刻艺术极为精湛,线条刚柔有致,有的佛像眼睛是用黑宝石镶嵌而成,石刻铭文的年代为唐贞观二年。青云堂石佛堪称古代雕刻艺术的一枝奇葩。
仙人塘山在余家坪东北方向8.8公里处,海拔1200m,上可俯瞰白莲全乡的各个村庄,传说仙人发现此山和山上的一池清水。山顶靠南的山坡上有建于唐代的寺庙,几经兴毁,现已重建。庙前有一株茶树,所生茶叶品质极佳,消食化积,驱邪祛病,功效显著。仙人塘寺庙香火鼎盛。来自明溪、宁化、清流、永安、连城以及本县的善男信女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带着大包大挑的供品上山朝拜。清顺治八年(1651)将乐冰雹成灾,白莲人吴赞郎率灾民起义,在仙人塘凭险下寨,聚众万人,对抗官兵三年之久,后中计被杀。民间传说在他遇害前,其座骑有所预感,至半山时立于一岩石上不肯前行,吴赞郎猛抽一鞭,战马蹬石腾空一跃--至今还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
厝桥•植物园距余家坪0.5公里处,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小溪,上建有凉亭式桥屋,厝桥两岸是一片保护较好的原始状态的林子,也是余家坪村前的“山龙口”林。方圆30多亩林地上生长着红豆杉、柳杉、三尖杉、光叶石楠、野漆、青刚栎、浙楠、大叶锥、马尾松、罗浮拷、甜槠、钩树等10多种乔灌木。如此少的面积上密集地衍生着众多品种的树木实属罕见。在桥上凭栏小憩,分外惬意。山风徐徐,溪水潺潺。茂林修竹中,飘出鸟鸣蝉噪,如诗如画。左边的山头名叫雷峰寨,是吴赞郎农民起义军的营寨之一。
十字坳距余家坪12公里,海拔1310m,是到达里山和攀登主峰的必经之地。南北山脊五公里范围内由天然下种形成大片黄山松林。虽因雷击多次引起森林火灾,然而“春风吹又生”,黄山松林益加郁郁葱葱,最大的母树胸径已达70多厘米、树形舒展美观。十字坳东西两侧山坡上还长满了各种杜鹃。春末夏初,映山红、丁香杜鹃、毛果杜鹃鲜花盛开,寂静的山脊上姹紫嫣红、绚丽夺目。
石牛栏位于十字坳西边的将军顶附近,距余家坪17公里,海拔1312m,是一块呈扇形的平坦坡地、高山草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坡上长满野草和杜鹃,靠山凹生长着10亩左右的金镶玉竹。高山草地别有一番景致,清明时节,野草-,百花盛开,像绿云上托起灿烂的朝霞。冬天百花凋零、风吹草低,好一派草原风光!传说天神将九头神牛关在石牛栏内,神牛年年吃玉竹为生,故这里的玉竹没有竹梢。有一年神牛偷跑出来到清流县林畲打了一个滚,造出了一片15里长的平原。
山前云海在保护区山门外去白莲的半山腰公路上,距余家坪6公里,海拔600m,由于此处森林茂密,加上山下小王水库的蒸腾作用,空气中富含水蒸气。在气压较低的晴朗天气,早晨形成一片广阔的云海。白莲乡的大部分村落和低山全部覆盖在云海下,偶而露出的山峰像是0中的小岛,大树似灯塔。此时的云海有一种静态的美。日出后,朝霞璀璨,托起一轮红日,蔚成奇观。云海也随之开始涌动,消散,此时的云海是动态的,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山尖绿岛忽隐忽现,变幻诡奇,摄人心魄。在这里看云海先是居高临下,有一种飘浮在云端之上而超凡脱俗的意境。然后可以坐车顺公路下降高度观看,一直来到云海边上,此时又犹如乘风破浪航行在大海上,万顷波涛就在身边掠过,一种雄浑激越、搏浪急进的豪情在胸中升腾。继续下行,钻进云海之中,雾气蒙蒙的青山和水库出现,想想头顶上刚刚看过的云海,人们见仁见智又会生发万千感慨。
龙潭飞瀑位于余家坪下游7公里处,海拔560m。林密谷深,余家溪弯曲跌宕,比降增大,形成一串瀑布群。其中最大一级落差10m,瀑布下跌积成深潭,水声如雷,两岸巨石嶙峋,峭壁陡立,幽深、宁静,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石排场在去龙潭飞瀑的路旁,距保护区管理处5.5公里。这是一块山间-坝,面积2平方公里,有水田几十亩,房舍十来间。四周青山翠竹环抱,一条清溪缓缓穿过其中,几缕炊烟,几声鸡鸣,愈显宁静安谧,是典型的田园风光。现已在此处建成鹿园。
手工造纸作坊保护区内还有几十个手工造纸作坊。分布在里山、外山、上地、沙溪子等地。“西山纸”的制作过程要经过修山、备灰、修湖塘、砍笋、溜笋、断筒、剥皮、削片、挑竹麻、落湖、洗漂、剥料、榨料、踏料、耘槽、抄纸湿压、湿纸切边、烘焙、于纸切边、包装等28道工序。人们可以在作坊里看到的一般是从踏料至烘焙这几道工序,完全保持原始的手工操作,十分艰辛劳累,特别是“踏料”这道工序,近乎蛮荒。“冰清玉洁”的西山纸书印了多少鸿篇巨构,同时也留下了自身历史重负的深痕。
龙井水库库址位于往十字坳方向的龙井村上游,坝址高程759米,库容519万立方米、装机容量32OO千瓦,年发电量1188万千瓦时,龙井水库除发电、灌溉、养殖方面的效益外,还是龙栖山一处新的景观。它是三明市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水面400多亩。竹林、青山拥簇着一湖碧水,湖水漫进山凹中,形成许多曲折的绿色的港湾和半岛。水鸟掠过湖面,竹筏在湖上浮游,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趣。
如今,龙栖山拥有三顶硕而亮的“桂冠”:级自然保护区、级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级科普教育基地。
朱德召开秘密会议会址暨闽中特区委旧址天主教堂位于将乐县古镛镇建设街玉华巷9号。
为适应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需要,1934年1月,闽赣省委派出以省财政部长郑亦胜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将乐,重建将乐县苏维埃政府。同时,将黄潭边特委改为闽中特区委,王××,特区委下辖将乐9个区委和沙县特支委。闽中特区委办公地点就设在古镛镇建设街玉华巷天主教堂。在闽中特区委的领导下,“建立革命委员会,赤卫军,要求加薪并监督老板的生产,工资增加百分之二十至七、八倍”,将乐苏区的斗争开展得红红火火。是年2月9日,朱德总司令从泰宁亲临将乐指导革命斗争,住在该天主教堂左侧楼房。朱总司令在闽中特区委办公地点接见了将乐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干部和20多名坚持地下斗争的员,并根据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斗争形势,作了具体指导,并决定红7军团第21师61团留守将乐,从各营、团抽调20名干部充实地方。
朱德召开秘密会议会址暨闽中特区委旧址原为将乐县城玉华巷天主教堂,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296.4平方米,通高14米,面阔13米,通进深22.8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会堂、祭台、钟楼。教堂为一进厅砖木结构,钟楼分为三层,每层均为弓顶式建筑,会堂面阔5间,进深4柱,教堂西侧为过道,东侧为神父宿舍楼。
朱德召开秘密会议会址暨闽中特区委旧址天主教堂于2003年6月被将乐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对象。
1934年1月2日,中革军委命令红9军团接替红7军团在将乐的防务,要求“第9军团的主力应在将乐城周围的山地选筑堡垒”。古佛堂塔成为红9军团构筑保卫将乐县城堡垒的重要防御阵地之一。1934年3月4日,东路军汤恩伯部第4师为了策应第88、第89两师进攻将乐,从顺昌向将乐移动。红军及时侦破了敌军的进攻部署,决定利用黄坑口、积善、漠俚、下村、古佛堂塔山(即莒峡山)一带的有利地形布设阵地,迎头痛击来犯之敌。红7军61团事先在积善和古佛堂塔山等处选择好阵地,构筑工事。3月6日下午3时许,军第88师到达古佛堂塔山、蔗厂和水南附近时,受到重创,只好停止前进。《红色中华》第162期以“将乐城旁击溃白匪一团,给进犯的敌人以迎头痛击”为标题报道了这一战斗,报载:“本月六日敌以一师之众由积善经新路口向将乐进攻,当被我某团痛击,敌伤亡五六百人,我军缴获甚多。”
古佛堂塔为明代宗教类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塔高约20米,内径2.5米,为七层六边形砖木结构。塔内依壁设木架旋梯;内壁四周镂刻花卉图案,每层檐下均有砖雕斗拱,塔身由长33×15厘米不等的青砖错缝砌筑,塔内壁石灰过面。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护,该塔内部结构大部分于1980年代初倒塌。
红军古佛堂塔战斗遗址于1985年4月被将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将乐县文物保护单位。
·将乐县旅游·将乐县文物古迹·将乐县十大景区·将乐县全部景区·将乐县特产·将乐县美食·将乐县地名网·将乐县名人
良地古建筑群属明清宅第民居类建筑,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仓和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达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
进入良地村,要走过水尾木廊桥,一座百年老桥,横跨良地溪,廊桥中集中建有六个神龛,一个集灵宫,供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区十分罕见。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先”,而谷仓是古代存粮的重要场所。在良地,至今留存着明清时期的谷仓群,其存粮功能也一直被延用至今。据了解,大量谷他集中建在一起,为福建罕见。不同于官方的常平仓,它是古代罕见的家族粮仓。为防止家居起火而粮物同毁,良地的村民把谷仓与住房分离。这些谷仓或独立,或成群,仓前都垒石填土筑造平台,用以晒谷,有的谷仓甚至建有院墙。
走进月山公屋,这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古宅,由右前侧门道、上下两厅合院式主座、咸后侧书房、左后侧藏书阁等组成,面阔22.77米,总进深17.71米,总占地362.15平方米。屋主梁月山著书甚丰,共有《月山遗书》等23卷,有“城内杨龟山,城外梁月山”之说。静思斋坐西朝东,进深近8米,由厅前石阶、水沟、砖墙、天井、木照壁、厢房、书厅、书房等组成,外围墙高出屋架,木照壁上嵌龙匾额,木雕精美。
2014年,良地村被住建部、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地古建筑群属明清宅第民居类建筑,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仓和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达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
1934年3月,红7军团第19师再次进驻墈厚村,在铜铁岭等要地修建了战壕等工事,伺机阻击前往归化增援的敌军。师司令部设在荣光公祠,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在此指挥了铜铁岭战斗。3月22日,红7军团在铜铁岭伏击前往归化的军李默庵第10师。村民们踊跃参加支前队,帮助红军运送炮弹、抢救伤员、提供补给。战斗中,敌军派出3架轰炸机对我阵地狂轰滥炸,地面敌人乘势纵火烧山。由于火势无法控制,敌人进退维谷,我军乘胜追击,共歼敌400多人,击毙敌团长1名、营长3名,俘敌数百人,缴-1000多支。26日,敌第10师离开明溪进入我伏击圈,遭我军痛击,又歼敌百余人,其中军官2名;并缴获机-3挺、-50余支、其他军用品数担。此次战斗沉痛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企图实施东方--线的计划,对保卫苏区发挥了很大作用。《红色中华》第172期对这一战斗进行了报道。红7军团也因此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寻淮洲、乐少华被授予二等奖章。
红军铜铁岭战斗指挥部旧址荣光公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83.3平方米,由坪、门厅、正厅及东侧厢房组成。其风火墙及砖雕做工精致。当年红军用白灰在旧址外墙上 书-写的红军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2010年将乐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
受台风“摩羯”影响 三明或将出现强对流天
谈融合 促发展(55) 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福建
女士手表品牌排行榜世界最著名的十大经典女
下片神器人人影视Mac版上线 下载全程加密不
周远清教育格言(100条)(之一),优秀教师
汇纳科技11月14日龙虎榜数据
@所有人2024“拥抱青春 感知广西”旅途见闻有
【汽车百科】选车养车知识大全_汽车行业新
关注安全用药:2021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发布
三明将乐十大特产今天我们到美丽又富饶的将